让用户“看见”,是一种心机行为哦

让用户“看见”的手段很多,但没有一种是永远成立的。找到和用户习惯或目标匹配的场景和交互行为,才能获得最好且最有效的体验。


让用户“看见”的手段很多,但没有一种是永远成立的。找到和用户习惯或目标匹配的场景和交互行为,才能获得最好且最有效的体验。

让用户“看见”,是一种心机行为哦

去年7月份的时候,我和朋友一起去日本。酒店是朋友订的,所以下飞机后她负责导航。我凑过去一起看,只见她打开了booking,点了侧边栏,进了订单列表页,找到订单进了详情页后,在地图那儿点了用google导航。

看到朋友执行了那么长一串操作才找到订单,我问:“Booking首页好像就有你的订单,为啥你要进列表页?”

我朋友非常怀疑的看着我说:“是吗,没有吧。”

于是,我拿过她手机打开booking首页,果然订单就显示在搜索模块下面。

让用户“看见”,是一种心机行为哦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里面有一句话叫“人欲关注,必先感知”,就是说要让人关注到一件事儿,“看见”一件事儿,必须先察觉到它,感知到它。Booing的展示方法,虽然用了“your upcoming booking”来引导,用酒店图片来吸引注意力,可发现性也不算差了,但是依然没有让我朋友感知到它。

而且首页的订单在预订成功就开始展示了。出发前我朋友为了查状态、查价格,打开Booking那么多次,竟然一直没发现?

影响感知的因素可能是习惯、目标和环境。对我朋友来说,应该是查单习惯影响了她的心智模型。由于太习惯从左上角进入订单列表,所以视线流不会向下,因此也就无法注意到页面底部的订单模块。在我朋友的意识里,她看到的页面可能是这样的:

让用户“看见”,是一种心机行为哦

那么是不是离用户习惯的入口位置越近,模块就越有可能被发现?

“我的携程”行程卡片的设计可以证实这个观点。通常情况下,用户使用“全部订单”入口查单。在即将出行时,全部订单下方会开始展示行程卡片,目的是让用户在旅行的碎片时间内快速获取必要的信息。由于紧贴用户视线位置展示,点击已经超过了“全部订单”这个常规入口。

让用户“看见”,是一种心机行为哦

关于用户“看不见”功能模块的例子,最近我又碰到一个,是我携订单列表的交叉推荐模块。用户预订了机票/酒店以后,订单下方会有个模块展示相关用车、玩乐的功能入口,方便快速预订。方案是这样的:

让用户“看见”,是一种心机行为哦

功能上线后,转化数据不太理想,于是安排了一次用研。发现所有被测用户在查单过程中都没有“看见”这个功能。被告知后,大部分用户都表示对这个功能是有需求的,展示方式是可理解的,如果能发现,是有意愿点击的。

这次可能目标影响了感知:与目标无关的东西会被提前过滤,而不会进入到意识层面。用户在搜寻信息时,并不会认真阅读,只是快速而粗略的扫描屏幕上与目标相关的东西。他们不仅仅忽略掉与目标无关的东西,而是经常根本注意不到他们。——《认知与设计》

所以,在用户的意识中,页面可能是长这样的:

让用户“看见”,是一种心机行为哦

交叉推荐作为第二张卡片展示,就是为了不管用户的目标订单是第几个,都能保证模块在用户的视线流内。但显然,只是安静的存在在视线流内是不够的。测试时,用户提到对模块的第一感觉是“订单”,而且不是目标订单,所以自然而然的忽略了。

回过头去想,我携首页的行程卡片之所以能被用户发现,也和卡片展示的正是用户目标有关。在没了“目标”这一关联的情况下,如何能让用户注意到卡片?

常用的获取注意力的方法,比如动效、颜色对比和形状对比,是转移了用户的注意力。在查单场景下,这样做多多少少会对用户的查单过程造成干扰。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在用户查单完成后,把注意力延续到交叉推荐的卡片上。

携程酒店详情页的“相似酒店引导”模块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路。“相似酒店引导”的价值在于,当用户对当前浏览的酒店不满意时,可以快速切换到下一家酒店,省去了重新返回列表页的步骤。设计上,设计师没有按照常规做法把模块设计在页面底部,而是在用户点击返回的时候,弹出弹窗进行引导:

让用户“看见”,是一种心机行为哦

用户在详情页的目标是“获得当前酒店的信息”。而点击返回时,目标会变成“再看看其他酒店”。如果模块设计在详情页内,和用户的目标就不匹配,效果就不好。而设计成返回时弹窗,弹窗上的内容就是用户要寻找的内容,和用户的目标就匹配上了。这种交互方式即保证了用户的浏览行为不受干扰,又提升了引导的可发现性。上线后的引流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综上,让用户“看见”的手段很多,但没有一种是永远成立的。找到和用户习惯或目标匹配的场景和交互行为,才能获得最好且最有效的体验。这就是让用户“看见”的小心机啦。

 

作者:猫它娘

来源:携程设计委员会

原创文章,作者:Cather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21689/

(0)
CatherineCatherine
上一篇 2017-04-29 01:51
下一篇 2017-04-29 03:47

相关推荐

  • 随想:智能车人机交互设计三要素

    BYTON拜腾标志性的共享体验屏和触摸式方向盘近期会总结下自己对智能车、自动驾驶人机交互相关的思考,很碎片,想到哪总结到哪。今天先写智能车相关的内容。这里的智能车先缩小范围到还需要人类驾驶员的智能网联汽车。1、总结之前,有个疑问。我很想知道各大车企在研发测试智能车的时候,是否有认真、大量地拿真实用户、真实场景,而非实验室场景去测试其诸如中控大屏这样的智能产品/功能?在我的印象里,或许车企更多的测试依旧在传统意义上汽车这一交通工具的性能、...

    2018-04-22
  • 开发者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聊《Getting Over it 》

    原文作者: Lars DoucetBennett Foddy制作的游戏向来都很奇怪,有时甚至会故意激怒玩家。尽管这类游戏完全不是我的菜,但我还是一玩就停不下来。Bennett最近刚刚发布了一款名为《和班尼特福迪一起攻克难关(Getting Over it with Bennett Foddy)》的游戏,它的灵感来源于一位捷克游戏开发者Jazzuo在2002年推出的一款B类游戏经典《迷人远足(Sexy Hiking)》。上述两部作品带有相...

    2018-03-21
  • 交互设计职业背景思考

    前言:最近一段时间,基本每天都有小伙伴在问,“我是来自非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否做交互设计”、“我想从事交互设计工作,是否需要读一个交互设计的硕士?”、“我工作一段时间了,不是设计行业,我能转行做交互设计么?”、“我对交互设计很感兴趣,如何从零开始自学?”,刚好今天看到一个知乎问题邀请,问的也是类似问题,所以我想写一些关于交互设计职业背景的粗浅思考,供大家参考。:)大多数问题归结为两类。第一类问题:交互设计工作是否需要专门的交互设计专业教育...

    2018-01-30
  • 6种实验性的网页导航模式,激发你独特的设计灵感

    不同的导航模式对于网站的影响不尽相同,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用户,你需要仔细挑选导航模式。

    2017-05-04
  • UED · 艺见 | 当玻璃遇到混凝土

    编者按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丽的地方不仅盛产美人也盛产创造美的艺术家。比如这位大半生都生活在新西兰美丽海湾的雕塑家Ben Young,他不仅造得一手好船,还是是衝浪和滑板行家。拥有如此多令人羡慕嫉妒恨的技能的他,还不忘用那双巧手和那颗被海洋蓝温柔的心不停地创造着惊艳的作品。那是玻璃与混凝土的碰撞,是坚强支撑着的脆弱,是冷漠背后的柔软。via:brokenliquid.com

    2018-02-07
  • 交互设计师的60日计划之第五天

    你好,8月。7月份的尾巴喜欢上一个人,花了太多心思,8月份一来终于知道不会有结果,所以要赶紧忘记,把心思花回自己身上。 2015/08/01 职场其实很可怕 今天一整天都去帮同事搬家了,虽然没干什么大的体力活,但是…

    交互专题 2015-08-20
  • 如何做让老年人也能方便使用的网站【UXRen译#176】

    作者:保罗•克瑞斯顿(Paul Crichton)  |  翻译:阿陌,校审:天蛙   英国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都超过50岁。 他们在2015年的网络消费额就达到了14.45万亿英镑。 他们中76%的人会每周至少一次进行网上购物。 50岁以上…

    交互专题 2023-03-03
  • 交互设计初语言——我对交互设计的理解

    隔壁部门要我做一份关于交互设计科普的讲座,所以做了下ppt,现在放出来大家指点下。 PS:里面有几页用到了我曾经参加的来自BAT公司的老师的内容,如涉及侵权可删除。 因为都是图片,所以慎入哦,建议在wifi模式观…

    2016-08-01
  • Axure函数解析

    Axure函数

    2014-12-05
  • 从1.2亿次的点击中,苹果学到了这个提高用户体验的方法

    从iOS 9改版到iOS 10之后,锁屏页面的音乐控件变大了,用户体验 明显提高。那么最佳的按钮触摸大小应该是多少?经过1.2亿次的实验后,这个结果被微软/苹果等顶级公司采用,强烈推荐学习。

    2017-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