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可能会死,但总有人用它带来惊喜

天猫这个双11邀请函能够让圈内人产生好感,是不是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个H5的体内是具有爆发能量的?

文章目录[隐藏]


天猫这个双11邀请函能够让圈内人产生好感,是不是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个H5的体内是具有爆发能量的?

H5可能会死,但总有人用它带来惊喜

时不时总会看到一些“xx已死”的论调。

比如在广告业,最近又有人在喊“4A已死,甲方才是未来。”

再往前倒推,有些论调说“H5已死,因为转化率太低。”

每每看到这类表述的时候,我总想起一句话:电灯代替照明以后,但蜡烛不会消失。

所以,我相信——

  • 4A广告公司可能会死,但4A一直在塑造的专业精神不会消失;
  • H5也可能会死,但基于H5这种技术路径去探索高效的传播思维不会消失。

那些动不动就开口说“xx已死”的,本质上还是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吧?

不泄愤了,聊聊前几天可能很多业内人都已经体验过的天猫双11邀请函的H5。

H5可能会死,但总有人用它带来惊喜

初衷

据悉,天猫那边当时做这个邀请函的初衷是想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突破。

因为双11的传播周期从10月20日就开始了,所以从时间轴上来串联起今年双11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玩法成为这个H5内容上的主线。

而在形式上,选择了VR,是因为这种技术一直被业内看好,但也一直没多少品牌能利用VR做出高效的传播来,这是个潜在的机会。

当然,也有潜在的风险,因为新技术,有时候并不一定被人能够迅速接受。

比如李安最新的电影《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在北美点映后遭受到的质疑,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他对电影画面规格为每秒120帧的技术尝试,因为高清晰的画质带来极致的真实放大后,会让人产生心理上的不适。

概念

好的广告作品往往是不断强化一个记忆点的。

天猫这个双11邀请函在强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狂欢”。

H5可能会死,但总有人用它带来惊喜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不就是撒开了玩么?跟概念有毛关系?

其实如果你有留意,会发现天猫双11的名字近几年已经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从“天猫双11网购狂欢节”到“购物狂欢节”再到现在的“全球狂欢节”。

而基于这种“全球化”的理念,用“穿越宇宙”的形式来完成跨越国界、跨越地域的“狂欢”,想一下,是不突兀的,也是有承接关系的。

视觉

在落实了概念之后,就是进行视觉创作了。

从下面这张线稿也基本能够看得出来,这个H5在一开始构思的时候工作量就是非常大的。

H5可能会死,但总有人用它带来惊喜

H5可能会死,但总有人用它带来惊喜

而据介绍,这个H5内置了225张素材图,通过修片、拍摄、合成、素材、3D渲染等多种方式获得,最后再以2D图片的方式导入H5。

H5可能会死,但总有人用它带来惊喜

下面这个微纪录短片则完整还原了这个H5的创作过程——

估计这帮人看到这些最终被执行出来的效果时,内心也是感慨万千的吧。

这感觉,跟分娩自己的一个小孩是差不多的。

H5可能会死,但总有人用它带来惊喜

H5可能会死,但总有人用它带来惊喜

H5可能会死,但总有人用它带来惊喜

效果

虽然中间经历了一段“打不开”的小插曲,但这个H5的生命力还是挺顽强的。

我搜了下我的朋友圈,在刚发出来的时间点里,以及调整后再发出来的时间点内,都有不少业内的人转发,而且大多数人都在感叹这个H5的执行很棒。

H5可能会死,但总有人用它带来惊喜

当然,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的朋友圈大多数都是广告/营销圈层的人,这类人因为职业的惯性对这样有突破力的作品有先天的分享欲在,所以可能给我带来的错觉就是“这个H5刷爆了我的朋友圈”。

但回头想想,品牌搭载H5作为标配来传播在2015年是个爆发期,到2016年,这股势头一直在下降,今年到现在,让圈内人印象深刻的H5作品应该也就那么3-5个。

而天猫这个双11邀请函能够让圈内人产生好感,是不是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个H5的体内是具有爆发能量的?

不知道天猫最终会不会公布这个H5的传播数据,但至少在我的记忆里,“天猫双11邀请函”和4月份的“该新闻已被BMW快速删除”,7月份的“穿越故宫来看你”这3个H5,是2016年到现在,让我印象深刻的3个H5作品。

最后我想说的是:H5可能会死,但总有些愿意折腾的人,用它来创造惊喜。

 

作者:二毛

来源:微信公众号【广告文案】

原创文章,作者:Cather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26970/

(0)
CatherineCatherine
上一篇 2017-05-16 10:34
下一篇 2017-05-16 12:38

相关推荐

  • 交互设计就业前景怎么样?

    交互设计师/用户体验师 5年内22倍增长需求。在我几年前选择交互设计这个专业的时候还没有什么人知道是什么。还是蛮有趣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用户满意。国内以前只有浙江大学才有这个专业,现在应该很多大学都有了…

    交互专题 2016-10-25
  • 用户体验方法论的演变

    用户体验工作流程令人困惑,即使对大多数设计师而言也是如此。最初Donald A. Norman创造了用户体验设计的概念:“我发明了这个词,因为我认为人机交互和可用性太窄了。我想涵盖该系统的所有方面,包括工业设计图形,交互界面,面对面交互和使用手册。从那时起,这个词被广泛传播,以至于它开始失去意义。”而到2016年,Don Norman开始谈及对于这个词的误解有多严重。在彻底了解现代用户体验之前,我们需要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设计和开发...

    2018-03-07
  • 输入#号交互,还能变出什么花儿来?

    输入#号后,在键盘之上即刻出现一个半浮层。你可以在当前界面继续打字,或者选择半浮层中的搜索结果。当你想查看更多向上滚动时,才会推入一个新页面。

    2017-05-23
  • 箭头符号:一个最常见却不容忽视的图标

    箭头符号可能是人类图形史上最伟大的创造。是的,这只是一个箭头,一个最常见不过的图标,但如何把它放在合适的位置,如何不过度的滥用这个符号,却是我们每一位设计师不得不每天面对的问题。“我怎么回去?”

    2017-05-13
  • 为了色盲用户的友好体验,你应该注意五点

    世界范围内,每12个男性中有1名男性、每200名女性中有1名女性受色盲或者色觉缺失(CVD)的影响。这意味着每100个web或app用户中,至少有8个人的实际体验和你的预期有很大差别。如何确保你的设计对这些用户也有足够的吸引力?我们会在本文提出一些方法帮助大家。别急着满带恐慌地投奔你的设计团队,先来看看我们列出的色彩可用性设计的几项重要事项。

    2017-05-05
  • 移动端搜索功能研究

    搜索功能无论在web端还是移动端,都是产品中十分重要的功能。文章主要从用户体验和产品功能、策略角度来分析,提出一些对应的设计方法。 搜索能够帮助用户快速精确找到想要的结果,其中两个重要目标是提高搜索结果…

    2016-10-28
  • IOS 10人机界面设计指南[中文版]

    随着iPhone7的发布,iOS10普及起来已经不远,所以iOS10的人机交互规范大家也需要学习起来了,分享的是迄今为止翻译得最全面的,iOS10人机界面设计指南[中文版],希望能帮到大家,enjoy!

    2016-10-24
  • 【探索Facebook】Instant Articles 新方法来创建快速、互动、自动播放视频的文章

    文章前面就是演示视频,建议先看视频哦,流量党请找个WIFI,土豪就当我没说~! 我们很高兴地介绍即时文章Instant Articles,快速,互动体验阅读的文章在新闻内容。 使用在Facebook应用程序加载的照片和视频很快相同…

    2016-01-16
  • 两会唤醒全民关注用户体验

    聚焦2018年全国两会,共有13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倡在相关领域内发展与提升用户体验,范围遍布于新能源汽车、互联网、通信、教育科研、传媒、版权保护、交通运输与医药等数十个行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友达向大会提交了《关于鼓励基于用户体验的设计创新,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提案》。叶友达建议,从国家层面启动基于用户体验的设计创新倡议,构建用户体验设计创新战略和行动纲领。同时要加大对基于用户体验的设计创新的宣传力...

    2018-03-28
  • iPhone 6 / 6 Plus 出现后,如何改进工作流以实现一份设计稿支持多个尺寸?

    移动app开发中多种设备尺寸适配问题,过去只属于 Android阵营的头疼事儿,只是很多设计师选择性地忽视android适配问题,只出一套iOS平台设计稿。随着苹果发布两种新尺寸的大屏 iPhone 6,iOS平台尺寸适配问题终于还…

    201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