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师怎样理解信息架构

设计文章 / 交互设计 | 发布者: GUImobile

这篇适合交互设计或者对交互设计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看。所以我就不解释信息架构是什么了。今天写一下产品信息架构的思考。

任何产品都有信息架构,或繁杂或简单。在文中讨论的时候,我大致把信息架构分为两种来例证。一种是比较简单的信息架构,例如大多ToC产品,微信、QQ音乐、腾讯视频等;一种是比较复杂的信息架构,例如大多ToB产品,运维类产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业务支撑系统等。我把第一种称为“轻架构”产品,第二种称为“重架构”产品。

轻架构产品,需要提供给用户一个简单明了的信息架构,让用户使用方便、体验流畅。轻架构产品不能让用户迷路,不能带来太多的学习成本,面对海量普通用户要做到可用且效率高。轻架构产品可以通过做减法来聚焦。

重架构产品,需要提供功能完备、结构严谨的信息架构,让用户能通过操作流程以使用各个功能。这样的架构会带来一定的学习成本,有些重架构产品甚至需要对使用人员进行培训。重架构产品的用户群体一般比较聚焦。重架构产品很难通过做减法来聚焦,而是需要对海量功能进行合理整合、灵活布局来聚焦核心用户场景。所以对重架构产品,信息框架更难,且更重要。

我在华为的设计工作包括轻架构产品和重架构产品。

设计轻架构产品的好处是轻松、愉快,用户一般容易共感感知,甚至用户就是你自己。难点在于突破和创新。

设计重架构产品的好处是对交互设计师是一次磨练交互技能的好机会,信息架构越复杂,对交互设计的要求就越高,锻炼效果越好。难点在于,重架构产品需要对业务的理解透彻,业务理解门槛高,海量功能不能做精简,用户是陌生群体, 需要用户研究的支持才能理解用户,信息结构复杂导致交互设计难度高、错误率高、费力。设计重架构产品对全局观的要求非常高。

下面我会根据Jesse James Garrett在“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书中关于信息结构的分类为维度,讲述一下这些结构在用户体验设计的信息架构设计中的作用,并会举一些真实案例来讨论如何使用这些结构以帮助思考。

一、层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

从优秀到卓越!交互设计师怎样理解信息架构?

“在层级结构中,节点与其他相关节点之间存在父级/子级的关系。子节点代表着更狭义的概念,从属于代表着更广义类别的父节点。不是每个节点都有子节点,但是每个节点都有一个父节点,一直往上直到整个结构的父节点。层级关系的概念对于用户来说非常容易理解,同时软件也是倾向于层级的工作方式,因此这种类型的结构是最常见的。”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树状图、家族图谱等,都是这个路线。这个路线蛮符合大自然的。这个结构相信大部分设计师都使用过,所以普通场景不做过多讨论。这里我想重点讲的是层级结构的一种平衡式使用方式。

什么是平衡式使用方式呢?

这个也是我最近想出来……首先我们知道,层级结构可以带来两种设计思路。

第一种,从上到下。从产品主要愿景,一步一步细分到每个功能特性。

第二种,从下到上。从对用户有价值的功能特性开始,一步一步往上倒推到产品灵魂。

如果你读了我上一篇关于设计流程的思考,这两种方式就是战略层、范围层双向的方式。

第一种很容易理解,战略定了一个大方向,管理层传达并指导,执行层输出,一步一步分解任务直到任务量清晰、执行后得到产品结果。

第二种在重架构产品中使用的不少,例如一个给中国电信客服做的ToB产品,得先了解客服人员每天工作的任务流、操作流、所需模块集合,然后倒推规整为一个一个功能模块,再倒推形成一个系统。

最近我做重架构产品,第二种方法用的蛮多。是有点费脑子,但是嘿嘿,我研究生博弈论这门课是A+呢不怕不怕。lol

这两种方式都有缺陷。

我举一个近期的设计例子,是一个重架构产品,首先,产品的战略层已经确认,换言之,从上到下是合理的思路;但是,产品过于复杂且功能特性多、合作部门跨度大,这时看上去从下到上才是正解。

问题就出现了。如果从上到下分解,到了底层功能特性太多且不合使用逻辑,就紊乱了。如果从下到上倒推,功能特性有组合逻辑,但是到了顶层,产品灵魂又很难对上最开始战略层制定的方向。

怎么办呢?再看一下这个图:

从优秀到卓越!交互设计师怎样理解信息架构?

我把战略层的第一点,最高父节点,称为大将;把底层众多的功能特性称为小兵。现在的问题是,大将下达指令,小兵凌乱;小兵自行组合,大将不能接受结果。所以我想,应该使用最高父节点和底层节点中间的那些点,我称为队长。队长整理小兵,形成合力的队伍,队长对大将负责,在队长层合力融合,最终完成军队的战斗力合成。

这就是我对平衡式使用方式的思考过程。从上到下不行,从下到上也不行,就从中间动手。我们把海量的功能特性与系统架构师确认好,然后通过用户访谈对我们针对的目标用户进行测试,让他们对海量功能特性进行认知并分组。这时候,一个经过系统架构师和目标用户验证的中层结构就定好了。这时候“队长”已经产生。此时,再思考战略层对产品特质、灵魂的定位,顺推合理的中层结构,这时,另一群“队长”也产生了,他们是能实现战略层(父节点)要求的。然后两组“队长”开始融合,从中间出发,对上对下各做调整和妥协,最后得到一个统一信息架构。这个结果的重点是中层结构“队长”。这个中层结构向上能满足战略层的要求,向下能满足底层海量特性功能的实现。

问题解决了。

交互设计需要精进的一个点,就是解决复杂信息结构。解决复杂信息结构的过程和结果,会直接影响交互设计师的设计执行力和设计影响力。

二、自然结构(organic structures)

从优秀到卓越!交互设计师怎样理解信息架构?

“自然结构不会遵循任何一致的模式。节点是逐一被连接起来的,同时这种结构没有太强烈的分类概念。自然结构对于探索一系列关系不明确或一直在演变的主题是很合适的。但是自然结构没有给用户提供一个清晰的指示,从而让用户能感觉他们在结构中的哪个部分。如果你想要鼓励自由探险的感觉,比如某些娱乐或教育网站,那自然结构可能会是个好的选择;但是,如果你的用户下次还需要依靠同样的路径,去找到同样的内容,那么这种结构就可能会把用户的经历变成一次挑战。”

这样的模式在现在的ToC产品越来越多(特别是游戏娱乐产品)。它符合轻架构产品的浏览式形态。

有一种经典的区分用户场景的维度是:任务式、浏览式。

任务式的特点:完成任务、快、准确、效率,例如查询某个航班到达的时间。

浏览式的特点:碎片、时间充裕、逛、发散、不聚焦、注意力吸引式,例如漫无目的地刷微博、看知乎。

自然结构很适合轻架构产品的浏览式形式。因为第一,重架构产品,ToB产品,如果用户需要靠浏览靠猜来使用产品特性完成任务,那肯定结果是不好的,用户会崩溃;第二,ToC产品一般就有两种形态,如果不是任务式,那很有可能就是用户在无聊,需要进入浏览式。

当然,完全自然结构的设计方式很少(不知道最近很火的秘密算不算)。

大部分ToC产品应该是任务式和浏览式并行的。所以自然结构,应该是绑定其他信息结构来思考。

例如腾讯视频。自然结构肯定是应该考虑绑定层级结构来思考。用户进入视频产品,可能的一种使用方式是,用户心里已经有一个明确的思路,找2014年美国电影看,所以用户进入种类选择,选择电影,选择美国电影,选择2014年,然后进行浏览。这个可以算是先层级结构思考、后自然结构思考。

如果用户是在家里喝茶,想看看视频,但是没有任何目的,打开了视频产品,那他们就是进行浏览式操作,这个时候自然架构就产生价值。用户在首页进行无逻辑浏览,从首页某个电视剧点入,看看详情,不感兴趣,从该电视剧的推荐点击到下一个电视剧,然后不感兴趣,然后从这个电视剧的主演想到他正在演出的一个电视真人秀,又跑去综艺里浏览。

每个产品对层级结构和自然结构的偏重是不同的。例如电商类产品,大部分人去天猫是有明确购买目的的,这个时候任务类操作会更重要;但是有没有完全没有购买目的,就是想去天猫花点钱或者找点折扣产品呢?肯定有,但是可能不如第一种用户多。

所以在信息架构设计中,我认为自然结构会是一个重要思考点,因为我们设计师要时刻记得,用户不是理性的,他们很多时候的操作和想法会呈现随机状态。但是自然结构不是唯一的,必须有层级结构、线性结构、矩阵结构等其他信息框架来配合和约束,才能让这个产品的整体信息架构完整、可用、有效。

三、线性结构(sequential structures)

“线性结构来自于你最熟悉的线下媒体。连贯的语言流程是最基本的信息结构类型,而且处理它的装置早已被深深地植入我们的大脑中了。书、文章、音像和录像全部都被设计成一种线性的体验。在互联网中线性结构经常被用于小规模的结构,例如单篇的文章或单个专题;大规模的线性结构则被用于限制那些需要呈现的内容顺序对于符合用户需求非常关键的应用程序,比如教学资料。”

线性结构比较容易理解。更多呈现在帮助文档、产品故事讲述等场景。就不多描述了。

这里我想重点提一下就是线性结构是另外一种练习交互设计逻辑的方法。一个极端是复杂信息架构(层级、自然、矩阵等),另一个极端就是线性结构。如何用连贯的语言方式讲述一个故事,但是不能进行跳转和穿插,要一条线把思路讲清楚,反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所以交互设计需要锻炼两个极端的信息架构描述方式。一个是复杂信息架构,充满了层级、跳转、补充、交叉;一种是极简的线性架构,一根主线讲清楚一个故事,甚至是复杂的故事。

四、矩阵结构(matrix structure)

从优秀到卓越!交互设计师怎样理解信息架构?

“矩阵结构允许用户在节点与节点之间沿着两个或更多的“维度”移动。由于每一个用户的需求都可以和矩阵中的一个“轴”联系在一起,因此矩阵结构通常能帮助那些“带着不同需求而来”的用户,使他们能在相同内容中寻找各自想要的东西。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的某些用户确实很想通过颜色来浏览产品,而其他人偏偏希望能通过产品的尺寸来浏览,那么矩阵结构就可以同时容纳这两种不同的用户。然而,如果你期望用户把这个当成主要的导航工具,那么超过三个维度的矩阵可能就会出现问题。在四个或更多维度的空间下,人脑基本上不可能很好地可视化这些移动。”

这个结构非常好理解。这里想讲的是,现在大部分设计团队的KPI评估方式,就是矩阵结构。一方面,向业务线负责,以设计支撑产品商业成功;一方面,向设计线负责,以设计专业经验支撑团队专业影响力建设和技能成长建设。

设计师如何平衡这个矩阵结构管理方式,是设计师成长的关键点之一。

设计师做完一个产品,一定要回头从信息架构层开始往下想,这个产品信息架构你做了什么样的创新、调整,产生了什么价值。不要仅仅拘泥于做界面元素的规范、设计细节问题解决沉淀等。因为信息架构,是交互设计大局观的最好锤炼基石。

原创文章,作者:Smiler李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973/

(0)
Smiler李想Smiler李想
上一篇 2014-10-15
下一篇 2014-10-15

相关推荐

  • 设计如何操纵人的想法—来自于Google的设计伦理学家

    作者:Tristan Harris 译者:@Steve-Mr 与 @WayneMaa 和 Oscar Wei   愚弄人们,要比让人们相信自己被愚弄了简单。 我十分了解科技如何劫持我们心理上的弱点,这也是过去三年,我在谷歌研究防止上亿人的心智被科技…

    交互专题 2017-08-07
  • 用户体验 | 6个细节成就了今天的X1 Carbon 2018(上篇)

    时光穿梭回到2012年,第一代ThinkPadX1 Carbon发布的时候的心情我清晰的记得。Think的意志清晰而明确,效率大屏+高强度轻薄+黑色商务气质。对于未来移动办公的理解,高端ThinkPad是什么样?如今的ThinkPad X1 Carbon 2018(Gen6)便是答案。Yonemochi San曾经坦言,曾经打造的ThinkPad X300正是如今X1 Carbon系列的“祖父”。碳纤维材料的应用,如出一辙的轻薄,不一味...

    2018-03-10
  • 顾振宇:Ubiquitous Fun-交互设计的享乐主义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论坛-体验和交互设计分论坛

    演讲题目 Ubiquitous Fun-交互设计的享乐主义未来 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用户数据的积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产品“可用性”问题会逐渐淡出我们的讨论主题,同时,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总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实用性”价值空间…

    2017-01-03
  • 叶云燕:不懂用户体验,没有互联网思维的代理人,迟早会被淘汰!

    第1937期|编发/保险论坛互联网时代,到处都在谈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做生意。有人用互联网思维卖奶茶,销售额翻倍;有人用互联网思维开理发店,已获得数千万融资;有人用互联网思维卖衣服,年利润过亿;而当我第一次提出要用互联网思维卖保险时,很多人都感到茫然,认为这不过是赶时髦,蹭热点。保险代理人的新机遇事实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保险代理人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它让代理人的品牌形象更加丰满,展业渠道更加多样化。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以...

    2018-04-25
  • Axure用的溜,并不代表你就能成为一个产品经理

    作者:杨俊全文共 2497 字,阅读需要 5 分钟—— BEGIN ——当你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搜索“Axure”时,会有98页的结果。在知乎以及其它一些产品经理相关的网站上,也总是能够看到诸多Axure的使用问题和经验分享。但是,作为一个产品经理确实是需要会使用Axure的,但你使用Axure并不代表你就能成为一个产品经理。用户体验五要素在《用户体验的要素》中提到的五要素,自上而下分别是: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当你能...

    2018-03-04
  • 交互案例实战!三个按钮背后由小见大的交互思考

    @窒息红Leon :初入交互设计工作,最常见的需求就是——放按钮。放按钮看起来是超级简单的事,无非就是设计按钮的样式、摆放按钮的位置、确定按钮的状态与反馈等,但殊不知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按钮设计…

    2015-09-18
  • 看了都说好!如何建立交互设计自查表?

    强烈推荐!很多同学做设计的时候经常会漏掉这个漏掉那个,等到开发来问的时候才想到。现在有了网易同学自创的自查表,可以把一些问题提前预防起来,文章系统全面,条理性强,是不可多得的实用好文呦。飞灵:对于移…

    2017-08-01
  • 【笔记】对话十五年设计老兵问答实录

    2017年10月28日,UXRen深圳分舵举办了《对话十五年设计老兵:提问&分享&讨论》的分享活动,本文基于嘉宾刘云天设计总监的问题回答整理而成。   活动笔记(by A.King & 绿宝): 问题1:你在腾讯10年的…

    交互专题 2017-11-13
  • 申请授权的正确打开方式

    你知道吗,一款APP在安装后的三天内,平均会失去80%的活跃用户。大部分用户使用一次就会卸载。用户想要尝试不同的APP,在使用几天后决定继续使用还是删除它。

    2017-05-21
  • 别逗了,真正的“用户体验”并不如你们所说!

    User Experience is “a person’s perceptions and responses that result from the use or anticipated use of a product, system or service”.— ISO 9241-210The extent to which a product can be used by specified users to achieve specified goals with effectiveness, efficiency and satisfaction in a specified context of use.— ISO 9241-11— Baekdal, T., 2006. The Battle Between Usability and User-Experience [Online] Available at: The Battle Between Usability and User-Experience–Nielsen Norman Group, 2007. User Experience – Our Definition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nngroup.com/about/userexperience.htmlBy Alan Penn, director of the Virtual Reality Centre for the Built Environment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Reference:Why User Experience Cannot Be DesignediA | Can Experience be Designed?文章一:Eric Baczuk, Design and the (Ir)Rational Mind: The Rise of Affective Sensing
    https://designmind.frogdesign.com/2014/05/design-irrational-mind-rise-affective-sensing-2;
    文章二:Daniel H. Pink, A Whole New Mind Moving from the Information Age to the Conceptual Age
    http://www.goodreads.com/book/show/99315.A_Whole_New_Mind“做项目久了,难免就会职业病发,没成想现在最大的爱好就是拆字玩儿,总想着能从字本身的意思去弄点洞察出来。现在哪哪儿都在说用户体验,说实话,这个概念本人听的是真有点腻了,凡是个东西都要扯上“体验”二字。顺手在网上搜了下在线词典,这下面倒是有对于体验的几种原生态解释:1.亲自处于某种环境而产生认识2.指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3.所谓亲身经历与实地领会4.也含有查核,考察的意思
    从这些个解释里不难看出,从1,2,3的解释中,体验是包含有时间概念的:体验当下的那一刻,体验后的回想总结,以及建立下一次体验的心理预期和评判标准,其中反复强调的是“亲身”一词,这个时候,人的概念就被带出来了,不难看出所谓“体验”又包含了多少亲历者的主观意识;从4的解释中,个人觉得特有嚼头,这似乎是来了个总结:大多数的人都是带着“挑刺儿”的情怀去走完整个时间线的。
    最后,简单的总结下我想说的1.体验设计的who 是别人,体验包含太多主观因素,设计师要懂得如何充分提炼每个人情怀背后的深层共性。2.体验设计是围绕过去,现在和将来这条完整时间线的设计,绝对不是一锤子买卖。3.只要是人,就会对你为他们所架构的体验进行“审核”,所以作为设计师,千万要宽容要大度,那个被“骂”的点或许就是支撑前行的机会。文章中揭示的“互联网产业中对于User Experience和Interaction Design的混淆”可谓是一针见血。作为一名有着一点用户体验sense的互联网从业者,我往往会花费很多时间去说服决策者将投入更多地精力去研究用户,用更加宏观的角度去看待用户体验,但由于自己对于用户体验理解和阐述的局限性,这样的尝试往往无疾而终。我觉得这篇文章提供了很好的逻辑结构和对比佐证,让设计师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把这个概念传输给别人。
    对于文章中提到的两个工具,Customer Journey Map和User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在我看来虽然被证明在设计咨询和设计用户研究领域非常有效。但是在产品迭代迅速的互联网行业,决策者往往会更倾向于快速地推出产品、快速地试错、快速地更新迭代这样的“野蛮”方式来获取更加直接与准确的用户反馈。在这样的一种大环境下,相对传统的用户研究工具似乎因为周期长与结论的不确定性显得有些“笨重”,这也间接导致了部门互联网公司的决策者对于类似调研方式的抵触。如何做出改变,让这些有效地工具和理论在这样相对“野蛮”的环境中显得“接地气”,我觉得是作为一名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这篇文章很是解答了大家对于“用户体验”,“易用性”,包括“体验设计”的差别。非常赞同对于未来设计世界和人类世界对于情感化消费需求的方向,很多时候人们看似理性的消费实际上也是出于背后难以明状的亦或是潜意识亦或是外界的多重的信息刺激。神经科学(neuro science) 主张的决策下达从来都不是由内而外的,而是由外而内的。从这一点看,似乎“体验“还是可以被”设计“的,这种预设,结果当然越接近最终的现实越好。在《Thinking fast and slow》这本书中提到了诸多人们下决定的包括背后存在的偏见,所谓主观的意见实际也掺杂了背后潜意识的,本能的,直觉的迅速的判断,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的“体验”可以”被操控”的因素也大大增加了。说到底,人都是很有同理心(empathy)的动物,再正经地挣扎表现出理性的样子,也不过是那层薄如蝉翼的外壳罢了。“用户体验”就是在不停地触碰这层外壳,让“体验”直入你心。作为一个Service Design背景的设计策略师,用户体验之与我并不是虚拟产品中的手势,按钮,和A/B测试。用户体验融合在一整套服务系统里无形或有型的用户触点中。正如文章所提到的,实体体验的内容层级要远远超越互联网产品的易用性,它是一个更加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它需要深入挖掘人类需求的本源与动机,而并非只是依照某种需求本身位用户提供某类的便捷工具。
    正如Pine II和Gilmore在The Experience Economy一书中所述,任何企业在喝消费者互动时都是在导演体验,以一种个性化,令人难忘的方式与消费者建立联系,以服务为舞台,产品为道具,以品牌故事为剧本,当我们购买的是体验时,我们花钱享受的事商家为我们提供的一场难忘的回忆,就如同参与一场戏剧演出,其价值将长久地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试想一下MM巧克力世界,乐高积木世界,苹果体验中心,以及把体验做到极致的迪斯尼。他们永远不可能收到互联网产品的冲击。许多人说随着互联网服务的发展,电影院,商场,美容院,餐厅,所有的产业都将受到影响。然而,良好的体验是在一个人心理,生理,智力和精神水平处于高度刺激状态下形成的,这并非是互联网产品的良好易用性就可以轻易满足的需求。
    对于“用户体验”而言,“易用性”是衡量整个体验过程中所需要的某一工具的标准之一,而体验则应该思考如何通过全方位的营造让服务变乃至于整个生活状态变的更加丰满和人性。“用户体验”被广泛的使用和探讨,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者的需求已不再单薄。以设计为主导商业创新挑战才刚刚开始,作为这个时代的设计师,我们更应该以开放和学习的心态来迎接新的挑战!关于用户体验的未来的展望非常有趣。说到底是对人的更深入的了解是用户体验的根本。传统上来说,用户体验是基于对于用户更深切的研究,是以用户研究为基础的。也就是根据用户的所说,所做,所想,甚至所感挖掘出真实的用户的能力,需求和期待。而从上文用户体验不能被设计上来说,Context of use和User两个都是影响的因素。也就是说,未来对于User本身的了解的加深, 以及Context of use的改变也会对用户体验本身有着极大的影响。

    2017-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