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讨论用户至上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

用户价值=用户收益-用户成本用户价值=用户收益-用户成本-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备选产品用户收益-备选产品用户成本。

当我们在讨论用户至上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

做互联网的,每天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用户至上,用户体验一定要爽。但是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懂得用户体验是什么东西?以我工作中的观察,并不见得有多少,更为常见的是下面三种情况:

  • 流于形式:如同贪官庸官高喊的“为人民服务”;
  • 脱离一线:将用户体验建立在自我YY的用户需求之上;
  • 忽视竞争:把用户都想象为水深火热中等待自己去拯救的劳苦大众。

我个人一直认为,选择比执行重要99倍,方法与能力是执行力的基础,而思维是选择的基础,选择错了,执行力越强,只能是错得越深。

用户价值建立在竞争对手身上

用户有需求,然后我们为用户提供产品,通常,我们会把用户价值理解为:

用户价值=用户收益-用户成本

即用户价值等于获取某个产品得到的收益,减去获取某个产品付出的成本。

很多人做产品做业务的时候,都是这样去想的,客户有价值100元 的需求,那么只要我们的产品售价80元,客户就会买我们的产品,因为他有20元的收益啊!

这个逻辑既正确又不正确,关键在于是否存在竞争这个前提。在供方市场,比如家里的自来水,你没得选择,卖多少你都得买账,但在需方市场,你有选择,这家大白菜贵了,你可以到隔壁家买去。

因此,竞争环境下正确的公式应该是这样的:

用户价值=用户收益-用户成本-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即放弃备选产品所造成的损失,用公式表示:

机会成本=备选产品用户收益-备选产品用户成本。

举例来说:我有价值100元的需求,卖家A的产品卖80元,卖家B的产品卖70元,我选了卖家B的产品,我获得了30元的收益,但是卖家B创造的价值是10,而不是30。

在供方市场,机会成本为0,因为你没有备选;在需方市场,机会成本不为零,因为你有各种备选产品。

真正的用户价值,产生于比较,产生于进步,产生于创新,产生于竞争对手,而非产生于制造。

很多人说国家经济不好是因为生产力过剩,傻帽,你年产1000万台诺基亚手机那叫生产力过剩,你年产1000万台iPhone那就叫生产力优势。

找用户需求和找竞争对手同等重要

或者我们说找竞争对手更重要,因为用户需求大家都会想到,但缺经常忽略竞争对手。

如果你是个卖苹果的,你的对手就是隔壁卖苹果的么?

当用户要买苹果时,你们就互为竞争对手,当用户要买水果时,卖橙子西瓜的也是你竞争对手,当用户要买点好吃的东西时,卖糕点小吃零食的也是你的竞争对手。

找准你的目标用户,用标签、场景来区分用户群,找准每个用户群背后的需求点,是我们创造用户价值的基础。

基于需求寻找你的竞争对手,分析对方产品的机会成本,是我们创造竞争力/创造价值的基础。

如果你觉得这些都太虚,大街上随便拉个人出来都能说一通,然并卵,那么你就当我耍耍嘴皮子好了。

至于如果做市场调研、用户调研、竞争调研,如何用数据建模分析,这些都是具体的方法论与技能,如果没有脑海里面竞争思维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妄谈这些执行力何用呢?

互联网红利在于降低可选项的获取成本

互联网的本质红利,在于建立连接,并通过连接,持续地降低人们获取更多选择的成本。

说得更加直白一点就是,用户现在能低成本地找到更多替代你的竞品啦!

每一种选择,均有获取成本与产品成本。我们要吃麦当劳时,我们会选择最近的麦当劳,而不会选择去更远的麦当劳,同样的选择,价格一样产品一样,但是获取成本不一样,我们都会算这笔账。

当我们要使用一次家庭保洁时,我们会选择58到家或者阿姨帮,不仅仅是因为价格和服务品质更好,也是因为获取成本更低,家政公司得找,找到得谈;谈完还不一定能用,还得再找,最终决定,还不一定比58到家的更好。

当我们在比较58到家和阿姨帮的时候,用户的获取成本基本无差别,这个时候我们比较收益,比如我们对比价格看哪家有补贴有优惠券有搞活动,通过看评价口碑来比较服务品质,我们看哪家更快上门等等。

你问我如果58到家和阿姨帮贴身肉搏,啥都一样怎么办?好吧,如果我用过其中一家,觉得好,我就继续用,觉得不好,我就换另外一家。如果两家都没用过,那就随机选一家。

但是,无论如何我不会选另外一家对我而言价值更低的。

所以,你需要持续地追踪以及跟进你的竞争对手,才有机会超越或拉大距离,才有机会最终胜出。

当然,这只是机会而已,市场竞争,前端拼的是产品,后端拼的是现金流。现金流决定于成本,成本决定于产品价值,产品价值决定于竞争对手。

 

本文由 @huangxueyao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创文章,作者:Cather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31158/

(0)
CatherineCatherine
上一篇 2017-05-31 15:46
下一篇 2017-05-31 17:06

相关推荐

  • 从Web到移动应用的设计思维转换

    标签:移动应用、移动互联网、UI、产品设计、Web应用、视觉设计 【编者按】本文作者@刘津legene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很多Web产品经理、设计师转而投身至移动应用领域。看起来非常相关的工作,却可能给他们带…

    2014-11-26
  • 用户体验系列05:降低用户记忆负担的五种类型

    碎片化应用,是一个日益被强化的概念,诠释了用户的使用场景。其实在碎片化应用的背后,也映射出用户需要面对海量的数据,需要承载的东西太多了。一个好的产品,在某些方面应该是能够帮用户减负的产品,降低用户记忆负担就是重要的一环。能让产品帮用户记忆的,就尽量不让用户记,增加用户负担。这里我汇总了五种常见的类型,以供大家参考。一个用户正在用手机看新闻,此时屏幕顶部弹出一条消息,告诉你预约的家政人员会在下午上门;然后用户退出新闻客户端,看到家政APP图标右上角提示有一条信息;打开APP并进入消息中心,看到了那条信息。除了提醒信息外,还提供了家政人员的姓名、电话等信息,用户可以直接点击手机号联系家政人员;当用户完成了一系列操作,退出APP,APP图标的提示标识也消失了。

    2017-05-03
  • IAMUE经验分享-APP关于登录 与 注册引起的思考

    1. 何时会触发登录与注册 A. 第一次打开,启动页滑动结束就触发登录与注册 页面没有返回button 根据产品阶段,或强调注册或强调登录 点击注册button,注册页面从右向左进入,左上角是返回icon 如IN 脉脉 注册时的,…

    2015-09-22
  • 【译】2016年UX发展状态

    原文:The State of UX in 2016 作者:Fabricio Teixeira 译者:冬火鸟 简介:总结2015,了解目前发展趋势,hold住2016UX发展动态 #1 抠像素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2015年,你将“UX”这个流行的词汇加入到了你的简历中——…

    2016-01-29
  • 用写文章的思路设计banner

    工作中接触了一些banner设计的工作,借着本次整理思路的机会顺便和大家分享下,不周之处欢迎沟通指正。

    2017-05-24
  • UX设计师不得不掌握的心理学技巧

    不要让视觉效果过重以至于霸占了整个网页的重心
    视频比起文本和图片更容易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女性和孩子的形象更容易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用户浏览页面的视觉轨迹是“F”型的

    动机
    能力
    触发

    2017-05-23
  • 设计流程、交互设计进阶、空状态设计

    设计作品源于设计师的自我发现、情感和创造,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加入字体、颜色、空间准则来让在我们感性的表达设计美学基础上更理性的表达设计思维;以上这些是众所周知的基本法则,是设计具备的基本能力;科学的、合理的、为用户设计才是设计师价值的体现。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设计更理性?在长期跟一条产品线的工作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每天做着很多事情,不知道会不会有以下感觉:1.感觉离用户很远;2.感觉对用户数据的增长好像没有什么明显帮助。那么用户增长和设计有什么...

    2018-03-15
  • 以手机淘宝为例,看原型图易缺失的交互场景

    Echo :以iOS版手机淘宝历史搜索为例,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展示的原型图来讨论易遗漏的交互场景,让读者得到收获,并总结出以后如何避免遗漏交互细节与定义。

    2017-09-29
  • “5媚娘传奇”——H5总结大会

    作者:KIKI 去年JDC出了不少优秀的武媚娘...不,H5呢,大家都很拼哒,同时当然也是累计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啦。今天就从字体,排版,动效,音效,适配性,想法这几个方向结合咱们的例子朕就关上门只跟你来好好聊一聊关…

    2015-01-27
  • 【to 交互新人】交互小白别踩这4个坑

    作者: 负如来不负卿   交互设计小白刚踏入这个领域时总会走进一些误区,为了防患于未然一起看看过来人的经验分享吧。   一些经验分享前言 作为一个交互新人,难免会踩到几个坑,即使现在不踩以后还会踩,只有踩过…

    交互专题 2017-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