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交互时代:自然用户界面中的“自然”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个理想的自然用户界面应当能让用户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所要从事的活动上,而忘记界面本身的存在,或者说,界面变得“透明”了。一位印度的同行为当地用户设计了一组用数字笔操作的界面。在进行用户测试时,他对其中一位用户说:“请拿起笔碰一下屏幕。”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一看起来十分简单自然的操作,居然出了问题:这位用户没有用笔尖,而是把笔横过来整个贴在了屏幕上!经询问才知道原来他不识字,也从没用过笔。
而另一位欧洲的同行为家庭用户在交互桌面上开发了一套软件,包括一些直观的手势交互,例如用两个手指相反方向移动做打开的手势来打开一个虚拟的储物箱。当他向用户家庭演示时,他想考考这个家中正上小学的孩子:“你试试看怎么打开这个箱子?”孩子二话不说,直接用食指在箱子上双击!隐喻指的是把用户界面中的概念比拟为一种人们熟悉的概念或现象,用于解释其交互方式,例如将图形界面元素比喻为大家熟悉的桌面、窗口等等。隐喻越贴切,越为用户熟悉,往往就意味着界面越自然。


一个理想的自然用户界面应当能让用户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所要从事的活动上,而忘记界面本身的存在,或者说,界面变得“透明”了。

新交互时代:自然用户界面中的“自然”到底是什么意思?

自然用户界面(Natural User Interface)成了近来业内的时髦词,手势、语音、触控……各种新的界面操作方式从实验室里飞进了千家万户。可到底什么样的界面才算得上自然?是不用鼠标键盘,看着很炫的,还是有更微妙的含义?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在人机交互领域研究的经历,以及从同行那里得到的许多启发,聊聊对自然用户界面的看法。

自然界面常见理解

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谈到自然用户界面,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或清晰或模糊的理解。这些形形色色的理解都各有各的道理,但往往又有不尽然的地方。要探讨什么样的界面是属于“自然”的,就不妨先从人们常见的一些理解出发,看看它们各自正确和不足的地方。

自然用户界面等于多模态界面或“新”模态界面吗?

的确,许多自然用户界面的成功例子,譬如微软的体感游戏设备(Kinect)、Surface交互桌面和任天堂的Wii游戏等,都运用了手势、语音、多点触控等交互模态,甚至同时结合了多种模态。

那么,是否使用了这些模态的界面就一定是“自然”的?恐怕不尽然。我想不少人都能举出使这些“自然”模态不自然的场景。譬如语音操控:很适合于私人空间,而在公众场合却可能带来尴尬。

再比如手势界面:大家对电影《少数派报告》中主人公挥舞双手操作大屏幕界面完成每日工作的场景也许不陌生,这几乎成了大众心目中自然手势界面的代表。然而据这一场景的设计者说,在电影拍摄过程中,身体健硕的男主角却因为不堪长时间举着双手的疲劳,不得不用钢丝吊着胳膊完成拍摄。这直接印证了手势界面对于日常工作场合并不一定自然的观点,尽管它在Kinect家庭游戏中早已备受欢迎。相反,一些较为传统的交互模态,譬如鼠标和键盘,在其特有的使用情境中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其实,自然用户界面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而是自计算机诞生之日就存在,并不断地发展。作为计算机同行,一定对计算机界面更迭的历史都耳熟能详:从穿孔卡片到命令行再到图形界面,每一代界面的出现都比前一代更为自然和直观,但也都花费了相当长时间才成为主流。而与之前的主要针对桌面计算机和工作环境而设计的界面相比,今天的用户界面所面临的是多样化的使用情境,移动、游戏、社交等等不一而足。而在何种情况下选择何种模态进行交互才最自然,这是每个人机交互从业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新交互时代:自然用户界面中的“自然”到底是什么意思?

自然用户界面等于模仿人的界面吗?

在科幻电影中,经常会出现计算机模仿人的语音与用户进行交流的场景,有时计算机甚至会模拟人的形象,以虚拟助手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或现实世界中。无疑,这样的拟人化界面可以让用户与计算机交流就像与他人交往一样,很多情况下的确会感觉更为自然和亲切,甚至有可能在人与计算机间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它特别适用于用户其它交互渠道(譬如手眼)被占用,或是需要计算机提供智能化帮助的时候。但这种方式也有局限,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时候我们所做的事情并非与人交流,而是直接去操纵物理世界:比如直接拿起筷子吃饭就会比告诉别人怎么把食物喂到嘴里更为自然。同理,对于某些活动,用户直接操控界面也会比间接地通过拟人化交流更为自然和高效。

新交互时代:自然用户界面中的“自然”到底是什么意思?

自然用户界面等于模仿物理世界的界面吗?

那是不是模仿人与物理世界交互方式的界面就更加自然?实际上,当前通行的许多界面模式,都是建立在物理世界概念的基础上的,比如Windows图形界面和文件夹组织结构,就是对真实办公桌的一种模仿。

还有不少研究人员探索了如何把物理模型引入用户界面用于驱动交互的过程,甚至把真实物体作为界面的一部分,通过操作物理实体与计算机进行交互,即实体用户界面(tangible user interface)。这些基于物理世界规则的界面能让用户完全地按照操作真实物体的方式与计算机交互,省去了不少学习时间,在一定意义上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然。

但如果纯粹模仿物理世界,也会遇到瓶颈,那就是真实世界本身受到各种物理定律和客观条件制约,我们在复制它的种种直观属性的同时,也复制了它的种种限制与不便。这在某些情况下恰恰牺牲了计算机的灵活性,使用户失去了软件界面本来所能提供的自由空间。而在这一点上,大家熟悉的多点触控界面中用两个手指操作图片或者其它虚拟物体的手势,并没有拘泥于物理操作,而是在平移和旋转这两个完全符合物理常规的操作之中,加入了缩放这一在真实世界几乎不可能的操作,形成了一个无缝的自然交互方式——多数用户在使用它的时候可能甚至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可以说,自然用户界面应当源于真实,高于真实。

新交互时代:自然用户界面中的“自然”到底是什么意思?

自然用户界面等于不用输入设备的界面吗?

如果我们关注最近的一些被称为自然用户界面的产品,无论是使用手势、语音、触控,甚至是脑电波,他们的共性似乎是不需要专门的输入工具,而用身体的某一部分来直接进行操作。这是否是一切自然用户界面的大势所趋?一方面,人的手和身体本身就是极为灵活的工具,不需辅助就可以胜任许多通用型的任务,这正是今天许多无需输入设备界面的基础;但另一方面,物理工具的发明恰恰标志着人类的进化。

各式各样的工具造就了人类从事各种专门活动的能力,而每一种工具的设计和使用方法都最大可能地为其支持的活动做了专门的优化,本身就是“自然用户界面”的典范。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形形色色的笔:比起用手指写字,用笔写字实际上更好地利用了人多个手指灵活配合和控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书写的准确和丰富性。同样的道理,在今天的计算机使用中,特别是对于许多专门性的活动,一套设计合理的输入设备(例如数字笔)也可以延展人的能力,从而提供更加自然的界面。

上述各种理解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它们都是将某一类特定的交互模式等同于自然用户界面。而实际上,“自然”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无法抛开情境来下结论。上述提到或没提到的每一种交互模式都在某些使用情境中成为自然界面的典范,但在另一些情境下却又可能显得不那么自然。在尚未了解界面所要支持的用户、活动和环境的前提下,几乎无从判断它的自然与否。正如人机交互研究的一位先驱比尔•巴克斯顿(Bill Buxton)所说,“不论是什么东西,都对某些事情最好,而对另一些事情最糟。”

自然用户界面的通用标准

一些研究人机交互的同行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自然用户界面这个词,究竟是自然的“用户界面”还是“自然用户”的界面?乍看起来这是个文字游戏,答案也许并不重要。但这个问题的提出,为回答前一个问题指出了一条方向,那就是对自然用户界面的衡量,并非取决于界面的交互模式,而是取决于用户自身的体验。

新交互时代:自然用户界面中的“自然”到底是什么意思?

自然源于体验/经验

在英文中,experience既有体验又有经验的意思。而在讨论自然的用户体验时,正要从用户的经验说起。这乍听似乎有些矛盾:自然用户界面不应该要求用户没有任何经验吗?不错,对界面本身而言,让用户在没有经验的前提下上手,让学习过程尽量缩短,这正是自然用户界面的主要优势之一。而这里要谈的,是另一种经验——对现实生活的经验。

具体解释之前,先讲讲我的两位人机交互同行亲身经历的故事。

一位印度的同行为当地用户设计了一组用数字笔操作的界面。在进行用户测试时,他对其中一位用户说:“请拿起笔碰一下屏幕。”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一看起来十分简单自然的操作,居然出了问题:这位用户没有用笔尖,而是把笔横过来整个贴在了屏幕上!经询问才知道原来他不识字,也从没用过笔。

而另一位欧洲的同行为家庭用户在交互桌面上开发了一套软件,包括一些直观的手势交互,例如用两个手指相反方向移动做打开的手势来打开一个虚拟的储物箱。当他向用户家庭演示时,他想考考这个家中正上小学的孩子:“你试试看怎么打开这个箱子?”孩子二话不说,直接用食指在箱子上双击!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明显地看出,对于用户而言什么是自然并不等于与生俱来,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之前的生活经验:前者因为没有用笔的经验,“自然”的操作对他毫无自然可言;而后者由于从小与电脑和鼠标打交道,“不自然”的操作对他却是再自然不过。同样的道理,我们平时觉得自然的事情,不论书写、语言、手势,还是触摸,恰恰是来自于若干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或者有意识无意识的人为训练,当然也包括对真实世界物理规律的经验和对已有计算机界面模式的经验。这些训练和经验,有些是较为广泛地为所有人所共享的,比如物理规律;而有些则与用户所属的社会文化群体息息相关,正像上边所举的两个例子。

新交互时代:自然用户界面中的“自然”到底是什么意思?

由此可见,如果想让用户尽快上手,恰恰要建立在用户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缩短了的界面学习过程,正是因为借用了此前若干年用户学习其它相关事物的过程。于是,了解目标用户群体已有的经验,并试图让交互方式与这些经验相一致,就成了设计自然用户界面的关键。实际上,在人机交互中非常强调的“隐喻(metaphor)”概念,正可看成是这种思想的一种体现。

隐喻指的是把用户界面中的概念比拟为一种人们熟悉的概念或现象,用于解释其交互方式,例如将图形界面元素比喻为大家熟悉的桌面、窗口等等。隐喻越贴切,越为用户熟悉,往往就意味着界面越自然。

当然,界面设计不可能也不应当完全局限于人们已有的经验。有时,界面所涉及的活动并没有直接对应的现实经验可以借鉴;有时,拘泥于已有经验会失去了界面设计的灵活性和创新空间。

如何确保用户界面在超越已有经验的同时,又不失其自然呢?

这里要涉及到人机交互中另一个与用户经验息息相关的概念,即思维模型(mental model)。它是用户脑中对所进行的具体活动机制的一个抽象,源于经验,又高于经验。还以多点触控中的两指操纵手势为例,根据物理经验,真实的物体无法被缩放,但基于平移和旋转的经验,用户抽象出的思维模型则是无论手指怎样移动,物体上固定的两个点始终对应于两个手指的位置。缩放操作正是这一思维模型的直接推广,而这也是广大用户在使用这一操作时没有感到任何不自然的原因。由此可见,理解用户已有的思维模型,并加以外推,不失为设计自然用户界面的有效方法,也可以覆盖大量的用户原本没有经验或预期的使用情境。这样设计出的界面可以说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基于这些讨论,不妨试着给自然用户界面一个定义:

自然用户界面是与目标用户群体在预期使用情境下已有的经验或思维模型相符的用户界面。虽然与许多常见理解相比,这个定义少了“新”和“炫”的成分,但它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更加贴合自然的本义:往往是“无招胜有招”,一个理想的自然用户界面应当能让用户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所要从事的活动上,而忘记界面本身的存在,或者说,界面变得“透明”了。

 

作者:曹翔,博士,小小牛创意科技创始人,自然人机交互技术国际专家。曾任微软研究院研究员,联想研究院总监、主任研究员。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系硕士、博士,英国剑桥大学Fellow。

来源:http://www.leiphone.com/news/201611/1MyCkeVqDcNjwZxa.html

本文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雷锋网,作者@曹翔

原创文章,作者:Cather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26435/

(0)
CatherineCatherine
上一篇 2017-05-14 12:12
下一篇 2017-05-14 14:05

相关推荐

  • 华润创业、建信融通、便利蜂等4家名企春招

    求职奶爸华南最活跃的大学生求职平台旗下公号求职奶爸、校园宣讲会V、名企校招实习,50W+粉丝企业合作请加 QQ 3527488757 或微信 naibabd01(添加请备注公司名称)学生求职请加创始人微信 qiuzhinaiba101全国 | 华润创业全国 | 建信融通全国 | 便利蜂广州 | 卡宾服饰华润创业/ 公司介绍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注册和运营的多元化控股企业集团,其前身是 1938 年于香港成立的联和行,194...

    2018-04-08
  • 【译】毁掉移动应用设计的6个想当然

    过去几年来,用户交互进化如此迅速,设计师们都快跟不上了——导致在创建移动应用时,从其他媒介(甚至陈旧的应用设计)中照搬交互设计技巧。 其实重要的是要记住:交互模式和设计要随着媒介的改变而变化。 这种思想…

    2016-02-01
  • 对话界面的现在与未来

    计算机与人类并不使用同一种语言。所以为了之间的交互成为可能,我们依赖于图形化的用户界面(GUIs)。但是GUIs同样有着天然的屏障:人们必须去学习如何使用他们。他们不得不去学习一个汉堡icon隐藏着一个菜单,这是一个button触发一个操作。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语言识别和处理效率的提高改善,我们当前的交互方式正在变得更直观,简单而又高效-通过对话界面

    2016-07-20
  • 深度 | 量化用户体验并有效执行的关键几步

    回归到商业常识产品与服务才是长久之道,过度的营销在这个传播过剩的环境中反而容易引起用户的对抗。

    2017-05-21
  • 交互设计的五要素:用户、行为、目标、场景、媒介

    在公众号里经常收到朋友的留言,到底什么是交互设计师?交互设计师具体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没有交互设计师这个岗位?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把交互的本质说清道明。

    2017-05-14
  • 专业干货!一个特别好用的搜索框必须考虑的五个方面

    编者按:今天@励定洲 这篇译文开门见山,从搜索框的可见性、范围搜索、局部搜索、高级搜索以及输入五个方面聊聊如何设计出一个特别好用的搜索功能,内附大量实例(想知道谷歌搜索有哪个交互不好吗),结合实践,深入浅出,帮你掌握在线搜索的这五个方面。

    2017-06-02
  • 提升用户体验的12大法器—《从点子到产品》读书笔记

    读了刘飞老师的《从点子到产品》书中关于用户体验的讲解,获益颇多。特此整理Mark一下,也分享给需要的童鞋~

    2018-04-26
  • 从实际案例出发,说说交互文案设计的几个原则

    想必大家都见过下图所示的著名的“交互文案”反例吧?如果文案写成这样,无论设计师在文案出现方式、时机等方面再怎么优化,这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因为“看起来重复、读起来绕口、理解起来更是云里雾里”的文案很难让用户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和使用体验。

    2017-05-24
  • APP细节打磨绝招 “微交互动画”

    著名魔术师 Dariel Fitzkee 曾经说过:“魔术是表演和细节的艺术。”而交互设计同样是如此。设计师大多能够很好的控制设计的大方向,但是细节处理不当的话,会让优秀的设计方案功亏一篑,要不怎么说“细节当中藏有魔鬼”呢?也正是因此,那些精心设计的微交互会让用户体验显得精巧而到位。

    2016-09-08
  • 机器学习相关——协同过滤,探索推荐引擎内部的秘密,第 3 部分: 深入推荐引擎相关算法 - 聚类

    机器学习相关——协同过滤,探索推荐引擎内部的秘密,第 3 部分: 深入推荐引擎相关算法 - 聚类 智能推荐大都基于海量数据的计算和处理,然而我们发现在海量数据上高效的运行协同过滤算法以及其他推荐策略这样高复杂的…

    201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