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逻辑层、感官层与知觉层,讲述体验设计的表和里

什么是合格靠谱的体验设计?在逻辑层讲一个通顺的故事。什么是触动人心的体验设计?在感官层唤起人的体感记忆。什么是经典不衰的体验设计?在知觉层建立起认同和反思。你的设计逻辑性和方法运用很强大,很擅长做工具型的产品设计,但在设计的创新性和情感体验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任何游戏化的设计都必须认识到:外在奖励会显著降低玩家的内在动机。游戏化的经验很简单:不要盲目地将外在动机附着在内在动机上。


什么是合格靠谱的体验设计?在逻辑层讲一个通顺的故事。什么是触动人心的体验设计?在感官层唤起人的体感记忆。什么是经典不衰的体验设计?在知觉层建立起认同和反思。

从逻辑层、感官层与知觉层,讲述体验设计的表和里

  • 什么是合格靠谱的体验设计?它也许需要严谨的设计推导逻辑、经典方法论的支撑与验证、对商业诉求和技术限制的综合平衡、对各种特殊场景的充分考虑;
  • 什么是触动人心的体验设计?它也许可以唤醒我们的视听等感官、激发起我们最美好的记忆与想象;
  • 什么是经典不衰的体验设计?它能让我们从内心形成对产品的依赖和认同,建立起不会随时间轻易改变的忠诚度。

在实际工作中,出于各种各样的内外部原因,也许是快速迭代的产品节奏,也许是对待设计的整体氛围,也许是我们自己内心的缺乏追求和不够坚持……导致很多设计产出只是停留第一阶段,甚至连第一阶段都达不到。当然,新人时期学着做出合格靠谱的设计方案也是一个需要时间沉淀的必经期,当达到这个阶段之后,就要花更多时间去思考和探索如何做出更高层面的设计了。

逻辑层:讲一个通顺的故事

记得本科上设计专业课的时候,学长向我们提到过对于设计师很重要的一样技能:讲故事(Storytelling)。一个好的故事可以是让人感动到痛哭流涕、或者深刻反思社会现象的,但在讲一个好的故事之前,首先要学着把故事讲通顺,这也是逻辑性与方法论之于体验设计的意义,毕竟我们是常常受到各种限制的设计师,而不是可以自由发挥的艺术家。

  • 为什么要发起这个设计提案?因为业务上遇到了某某瓶颈,不少用户反馈了某某痛点,数据上也显示我们的 XX 指标还有很大提示空间,这个设计也许能帮我们解决……
  • 为什么页面布局要设计成这样?A 是用户最关心的内容确保首页首屏呈现,B 和 C 的内容相关性很强所以放一块,C 和 D 是从属而非并列关系所以模块排列上应该是这样而非那样……
  • 为什么这张卡片要设计成这种样式?因为综合分析业务诉求、用户使用场景、各区域的点击数据后,发现 A 是主要信息、B 是次要信息,C 很少有人关注,在信息层级上做了区分,同时这种样式还可以灵活复用到之后的业务场景 D 和 E 中去……

但在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前,我们也会更容易犯形式主义或只寻求对自己有利证据的错误。当听了一个设计专家对某某方法论的分享后,立刻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主义」,完全没去深入思考其是否适合用于现在的项目,在一些实用价值不大的阶段耗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主观上想做某件事情但靠主观判断说服不了别人,所以去找来一堆竞品案例、拉来一堆数据佐证自己的观点,而在过程中刻意忽略对自己不利的部分,结果造成别人的理解和判断出现偏差,最终上线了才发现效果根本就不理想……概括起来就是貌似逻辑完整专业,却根本经不起仔细推敲,反而让自己的设计信用受到了损害,这也是我们在运用各种设计方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把故事讲通顺是基础和必经阶段,但也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或掩耳盗铃的事情,更不可以直接跳过,否则更容易导致只能感动自己却说服不了别人的自嗨型设计产生。

感官层:唤起人的体感记忆

之前 Leader 有向我提到:

你的设计逻辑性和方法运用很强大,很擅长做工具型的产品设计,但在设计的创新性和情感体验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而在最近几个月里,在确保设计的逻辑骨架合理性之后,我开始了更多基于感官层面的设计创新探索。

感官层的产品设计通常围绕产品本身的品牌基调(比如智能的、热闹的、高端的)展开,体现在交互形式(比如酷炫新潮还是简单直接)、视觉表现(形、色、质、构、字)还有动效(比如弹性的阻尼动画为主还是平缓的淡入淡出动画为主)等的选择上,让用户的视、听、触等感官受到刺激,唤起用户的记忆和想象,更好地达到营造惊喜感、触动人心的效果。这也要求交互设计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也要对品牌和视觉有更多的理解和思考,和视觉设计师共同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

感官层的设计故事将不再是逻辑通畅却有些枯燥、干巴巴的议论文大道理,而能带用户进入一个来自日常生活或浪漫想象的虚拟世界之中。比如电商大促页面里通过琳琅满目的商品楼层、强烈的撞色运用、点击内容后的视听特效等,可以给人一种身处狂欢节现场般的氛围感;而我在最近做的一个项目中,则基于发现、探索的产品基调和视觉共同构思了一个太空历险记的故事框架,而在设计中用来取代常规控件样式的火箭、行星、黑洞等动态意象都和这个故事紧密相关,赋予了产品更强的个性,而不是让产品沦为千篇一律缺乏亮点的工具。

好的感官层设计能让人眼前一亮,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更多惊喜,也是设计创意更容易得到充分发挥的地方。但是在设计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有意识地进行克制,过量的外在刺激也许会招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知觉层:建立起认同和反思

一个可以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就是足够好的设计了吗?有着强烈风格个性的设计,常常会更容易面临一个问题——随着时间积累而产生的审美疲劳。外在的刺激用一两次也许非常有效,用多了反而就麻木了,如果追求让设计变得更经典长久,仅仅在表面上触动人心是不够的,而是要去深入理解文化和用户背景,让用户从内心建立起对产品价值观的认同、对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的反思等,真正赢得用户的忠诚。

我们有时会产生一种偏见,以为自己的世界就是用户的世界,以为行业推崇的设计就是用户认同的设计,不去理解和接受用户或客户和我们的文化背景差异,从本质上背离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而是在为设计而设计。为什么改成了这样的交互方式?因为是现在设计的行业趋势。为什么这种交互会成为行业趋势?不知道。我们的用户会理解和接受这样的设计吗?呃,有可能吧……为什么使用这种字体?因为是 Apple 官方常用的字体。Apple 的产品基调和我们的产品基调一样吗?不太一样。Apple 的目标用户和我们的目标用户文化背景一样吗?呃,好像有点差别……

最近在阅读《游戏化思维:改变未来商业的新力量》一书,书中有提到一个观点令我印象深刻:

任何游戏化的设计都必须认识到:外在奖励会显著降低玩家的内在动机。游戏化的经验很简单:不要盲目地将外在动机附着在内在动机上。

为了提高用户做某件事情的积极性,我们也许会采用大量的游戏化设计工具(积分、勋章、排行榜等)在感官层面给用户制造外在刺激,但不去思考和提升用户的内在动机的话,终非长久之计。我因为界面设计出彩的缘故试用过不少记步、习惯培养类的工具,但绝大部分都是过了一段时间就打入冷宫,因为它们并没有对我的内在动机带来任何刺激和提升,让我发自内心感觉自己在坚持做一件非常正面积极、有社会意义的事情,开始反思和渴望改变自己还不够好的生活习惯,一旦进入审美疲劳期就不会再有什么使用的欲望。

做出真正优秀的知觉层设计很难,也是我还在思考和摸索的事情。但我想它应该是建立在深刻的文化背景理解和对用户人性的透彻洞察之上,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与经验,而不会是坐在办公桌前按部就班推导就能得到的。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鸿影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创文章,作者:Cather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26065/

(0)
CatherineCatherine
上一篇 2017-05-13 04:39
下一篇 2017-05-13 06:45

相关推荐

  • 称职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必须注意的九件事情

    “不论你即将开始的设计项目是怎样的,你都需要预先对你的目标用户有清晰的勾画。”“如果你所设计的系统需要解释才能让人明白,那么这个系统本身就是崩坏的。如果你的用户需要通过你提供的系繁复的说明才能玩转这个产品,那么这个设计明显是不合格的。”“我们喜欢将UX视作科学,然而现实世界中它更接近于艺术。过去15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用户与整个系统的交互依然是难以预测的。用户依然会每天给我们惊喜。某个你觉得超级好用的东西,在某些人眼中依然是反人类的设计。”“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人们通过遥控器上真实的按钮来操控设备。在设计中充分借鉴和模拟之前的交互体验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人们习惯于这样的操作,这样他们会明白如何使用你的产品。”“让真实的用户尽早参与到测试中来,而不是等到产品已经开发结束并耗费了大量资源之后积重难返。”“用户并不想被选择所轰炸。”

    2017-05-28
  • 用户体验 | 远大车用肺保一键清新,自由呼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用汽车已经成为大家的出门代步工具,开车上下班、旅游、走亲访友,基本上每天在车内都会呆上几个小时。汽车看似密闭的空气,但是由于交通的拥堵,车内空气不流通,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就会出现头晕、胸闷、咳嗽等症状,从这之后我也一直在关注着车载空气净化器设备。之前购买过一款车载净化器,但是效果不大,就一直在车内处于吃灰状态,今天我要和大家说的这款远大车用肺保FC3。是一款采用H13级别超大面积的PTFE超级过滤器,可以9...

    2018-02-02
  • 7种诀窍,创造利于记忆的用户体验

    了解记忆的工作原理,设计师可以创造出以人为本的界面,迎合用户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节约他们的精力,提升可用性。

    2017-04-27
  • 作为UX设计师,你需要知道的52个专业术语

    “注意用户做什么,而不是他们说什么。”
    ——雅各布 尼尔森“令你反感的客户是你最大的学习动力来源。”
    ——Bill Gates“想成长为设计师?花大部分时间考虑它的运作方式,而不是看起来如何。”
    ——乔希·帕克特

    2017-05-01
  • 聊聊动态效果在体验设计中的应用

    首先,为什么要动?可能你会想到以下几条理由:呵呵,你要这么想就完了。

    2017-05-22
  • 交互设计工作坊探秘 | WTM 2018 实录

    重构购票流程的信息架构假期将至,你打开再熟悉不过的订票网页,輸入出发日期、目的地、人数,选择了最合适时段的火车票,预定、付款,整个过程不超过 3 分钟。关闭网页后,你甚至不会记得支付后的画面到底显示了什么,因为这一切流畅的就像呼吸般的自然。4 月 14 日,我们邀请到了春秋航空的高级交互设计师——程琳琳,带领一群对交互设计有热情的伙伴们,以欧洲铁路局的项目为范本,一起重现购票流程的信息架构,让大家了解这流畅的购票交互设计是通过什么方法一...

    2018-04-28
  • 百货类微信服务号改版:一个“失败”的设计案例?

    整理了一个售前项目的案例,重新绘制了36个原型页面,1张思维导图,3张流程图,2张对比图,1张结构图,介绍一家百货购物中心微信服务号改版的设计。

    2017-05-07
  • 交互系统和设计目标

    交互设计:是针对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交互行为”来进行设计。可以理解为对交互系统的设计。系统的概念系统可以类比为自然间的生态系统、人体的生物循环系统、公司也是一个系统。他主要有一下几个基本概念:1、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元素之间不可分割,相互作用构成系统。2、这个系统定具备明确的功能,可以用来完成某项任务或支持某些行为。3、系统的功能是由所有的要素共同支持的。4、系统的功能应是稳定的,在各种使用场景下,都能提供功能。5、系统的功能应具备...

    微信热点 2018-02-11
  • 设计基础|设计的7条心理学原则和定律

    译者注:上图的中文版金字塔并非原文内容,找来帮助大家理解。译者注(图中文字):
    费茨定律示例
    它是什么意思呢?费茨定律表明,你应当让按钮和其他界面元素足够大,因为用户点击小按钮十分困难。
    如果你有个小按钮,像【OK】这样,可以增加一些内边距,或者让它更宽:【 OK 】
    如果说网站上有个按钮,让整个按钮都能点击——而不仅仅是文字标签。
    而且,如果你把物体放在很远的地方,最好就要增大它的尺寸作为补偿。

    2017-05-24
  • 留白这种设计手段的4大必要功效

    留白不只是空白的画布,它是一个功能强大的设计工具。留白是很难掌握的,留白的应用是包含艺术与科学。真正了解多少空白位置才足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布局需要多实践。你设计得越多,你就会学得越多。“Whitespace is to be regarded as an active element, not a passive background” — Jan Tschichold
    “留白不单单是一个被动的背景,而是一个活跃的元素。”Properly using whitespace between paragraphs and in the left and right margins can increase comprehension up to 20%
    适当的运用段落之间的留白和左右边距的留白能有效增强理解力高达百分之20.The more whitespace around an object, the more the eye is drawn to it
    越大的留白空间包围一个物件,越多的目光就会集中在这个物件身上。As designers, it’s our responsibility to create usable communication vehicles.
    “作为设计师,我们职责就是去创造“沟通手段””Let the products speak for themselves
    让产品自身为自己说话。

    2017-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