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分析:朋友圈的外链知多少?

用户体验设计的核心是用户,而用户是通过社交媒体相联系的,在设计app应用时,我们会更在意app内的使用,而会忽略app外的使用。当我在朋友圈里看到这些外链的时候就想到了要写这样一篇文章,略显粗浅笨拙,如有不当之处请不吝指教。“来跳坑吧,下载我吧,打开我吧”!


用户体验设计的核心是用户,而用户是通过社交媒体相联系的,在设计app应用时,我们会更在意app内的使用,而会忽略app外的使用。当我在朋友圈里看到这些外链的时候就想到了要写这样一篇文章,略显粗浅笨拙,如有不当之处请不吝指教。

UX分析:朋友圈的外链知多少?

你们知道吗?朋友圈的英文翻译是:moments,而不是friends circle哦~

微信早已成为制霸手机的应用之一,而朋友圈也无孔不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纵观朋友圈,我们一般会看到这几种形式:

  1. 公众号图文
  2. 原创照片(9图以内)配文字,或纯文字(长按生成)
  3. 火爆的h5图文
  4. 外链图文、视频或音乐

UX分析:朋友圈的外链知多少?

生成的外链非常常见,可以说“分享到朋友圈”也是各种app应用利用微信来激增自己的下载量或日活量的一项非常大的功能点。但其中的设计真的做得好吗?这篇文章我小试牛刀来分析一下关于朋友圈外链的用户体验设计。

根据上述案例,我可以看到所有的“朋友圈”内都包含三个元素:主题内容、跳转路径、功能诱导。

第一个元素:主体内容

由于朋友圈的内容一共就是六类:图、文、图文结合、音频、视频、H5(有动画非视频)。

撇开朋友圈自带的图、文、公众号图文,外链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图文、音频、视频。

1. 通常音频、视频都属于多媒体,所以在单个移动端页面实现的功能是有限的

  1. 音频通常一个页面即可实现播放和暂停,但不能快进倒退,如虾米音乐:
  2. 视频有的可以直接播放,有播放和暂停,快进和倒退,如AcFun,但有的需要单独页面展开,如bilibili播放器,同时自带App内的功能,如弹幕等。

UX分析:朋友圈的外链知多少?

2. 图文根据内容与功能分为两类,有限(全部显示)内容与可展开内容

(1)有限(全部显示)内容页尾结构基本与微信公众号的图文相似,如简书、好奇心日报

UX分析:朋友圈的外链知多少?

(2)生活文字阅读类的,如豆瓣、知乎等生成的外链可展开内容就有很多,而且还涉及到后文的跳转问题((1)中好奇心日报尾部紫色框出也属于可展开内容,但和知乎一样,不能直接打开,设置了门槛。),如图:

UX分析:朋友圈的外链知多少?

本元素的UX设计点

(1)内容排版

一般来说,生成朋友圈的外链排版是和App内部一样的,所以App的排版决定了外链内容的排版,但部分网站是响应式的,移动端外链有自己的排版形式。(关于这个问题,后文会说到,因为有些排版仅仅就是为了跳转。)

无论是那种,我们从用户角度出发,朋友圈外链的意义和需要操作的时间来归纳:

微信朋友圈的图文阅读,是用户的碎片化阅读,其受众和微信公众号图文受众是一致的,所以应该以信息的获取为主,主体内容可以通过学习微信公众号的图文排版,建议以清晰、大、核心内容的实现为排版的首要项,相对弱化复杂功能(当App内和微信外链中内容有不同时,过多、过大的引导下载标签不可取,后文有反例),以内容清晰为第一要义,如需实现更多的功能涉及到第二元素:跳转。

同样的,音频和视频中的信息是需要花比图文更多时间的获取的,所以以保留流畅的播放为首。设置播放门槛或其他功能,需要花用户更多时间操作,可以考虑通过跳转到单独页面来完成。

(2)标题

标题应该是主题元素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和视觉设计无关,但和用户体验设计有关,这一点很多设计师不会去注意,产品经理会注意更多。(题外话:因为我个人是从新媒体转行到UX/UE的,所以也会注意到这一部分)

在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标题决定了这个外链是否会被点开!

但并不是说,我们要学习一下公众号那些逆天的可以用来斗链接的标题。

(衍生阅读:《还在斗图?现在已经开始斗鸡汤文链接了》,会摘部分图对比出来,App外链确实不需要这样做,虽然h5中标题是重要营销手段,但目的不同,所以不完全值得效仿。)

UX分析:朋友圈的外链知多少?

上图所列举一些朋友圈外链标题都是比较正常的,强调格式的重要性。

我认为合理的规范格式有:

  1. 【图文标题格式】主题(文章题目)-作者/数据-App名称
  2. 【音频、视频媒体格式】数据-视频/音频名词-作者-App名称
  3. 【创意格式】突出分享者的心情的内容,以【事件】的描述为主,但这个是场景设计,要设计好App内的用户会在什么场景分享到朋友圈

为什么呢?

  • 因为文章本身应该是最吸引人的主题,放在前面,其次是作者或数据,因为这样有渲染大家都在阅读、赞同、关注等,那么就会使人想点开。
  • 音频、视频这种艺术媒体,题目和内容是需要理解时间的,而且往往不会直接引起共鸣,数据是最好的引起共鸣的方式。
  • 这里想表达一下对扇贝单词的溢美之词,因为【事件】的描述是非常能体现分享者的心理,用一个链接来直接说明ta干了什么事,大家快来给ta点赞!但不建议在这前面加上“扇贝打卡日记”。
  • 接上一点,关于App名称,如“扇贝打卡日记”或豆瓣这样App名称+栏目(豆瓣日记、豆瓣同城、豆瓣广播),我觉得应该是最后放的,或者根本不要,因为朋友圈的外链下面,微信已经替你写好来源了,所以写在最前面等于占用了外链标题字符显示限制的宝贵资源。
  • 另外有些用户在分享时会配文字,但字数有限且并不是所有用户会,所以我们不要指望用户自己去解释这个外链被分享的原因,我们只要感恩就好了!

第二个元素:跳转路径

朋友圈就是一个社交圈,用户在分享的时候是大多抱着“告诉朋友我看什么/做什么/喜欢(讨厌)什么/推荐/关注什么”这一心理,然后阅读这一链接是和分享者的一个互动,只是这一互动的环境不是在App里,而是在朋友圈。

换一句话理解,我们可以把朋友圈外链的内容看做是,某一个App中,用户甲与乙、丙、丁等的桥梁。能带你去目的地的桥才是好桥,能实现好的跳转逻辑的设计才是微信朋友圈外链设计的关键。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朋友圈外链的跳转一共有5个路径:

路径一:下载app

UX分析:朋友圈的外链知多少?

路径二:app内打开

UX分析:朋友圈的外链知多少?

路径三:跳转注册(登陆微信号再绑定微信号注册)

UX分析:朋友圈的外链知多少?

路径四:跳转手机版(可以登录的)浏览器版

UX分析:朋友圈的外链知多少?

跳转浏览器的本质就是从路径四到路径一,还是让用户“下载App”。

这里有一个问题:手机版与app内的异同(对比案例:豆瓣)

UX分析:朋友圈的外链知多少?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豆瓣的App和手机版大同小异,然而在手机版设置了各种“心机”,部分图文还是需要在App内才能打开,限制了手机版的功能,本质还是在引导用户下载。(路径四→路径一)

路径五:长按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UX分析:朋友圈的外链知多少?

其实这就回到了微信内部,目的增加的是公众号的粉丝数量,好吧,但一般公众号图文的“阅读原文”里还是会放外链的,所以这么来来回回的,真是一大盘棋。

本元素的UX设计点

(1)跳转的目的设计——跳转逻辑

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五个跳转路径中,除了路径五是回到微信内,满足某种策略需求,其他四个路径都是转化到微信外,下文主要就分析微信外。

  • 用户分两种,未注册、已注册;
  • 场景分两种,未下载App,已下载App。

那么就画个四象限图:

UX分析:朋友圈的外链知多少?

观察象限图,仔细想来(箭头指示方向,需要移动的就是第三象限),路径一最后还是会到路径二,通过下载再进入App内(第三象限→第四象限);路径三会到路径四(第三象限→第二象限)或是路径二(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也就是说,外链最后的两个终点,要么是手机版,要么是App内。但其实手机版也是会引导用户去下载的,所以终点的终点是App内!

那么引导的核心就是:要么打开App,要么下载App。

但现实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大多网站是app和web网站同时运营的,移动设计和web是两套不同设计,只不过有的页面是通过响应式解决的,那么我们需要考量手机版和app版能不能保持一致?

  • 简书就是很好的例子,手机版=App版。
  • 知乎手机版内部增加了二维码的路径五,但主体内容其实就是和App内容一样。
  • 豆瓣是比较特殊的,所以用来做了上述对比的案例,但手机版最后还是会引导到App内。

几乎都是殊途同归,因为所有外链最后都是从哪儿来回哪儿去,能分享出去,也可以引流回来,桥的两头都是通路。
同理,音频、视频都最终会引导下载App,在App中打开。

那么所有的跳转逻辑都是一套,如图:

UX分析:朋友圈的外链知多少?

一般App的内部使用流程都是很清晰的,从App到分享外链,功能都很完整,但从外链到App的过程基本是为了帮助产品经理、运营人员达成增新用户数、增加日活的KPI的,所以我们的UX设计师是不是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了呢,是真的为了用户而服务的吗?
通过理顺以上跳转的逻辑,可以精确你的UX设计了。

试问以下几个问题:

  • 用户是不是会在朋友圈看到而去下载?
  • 用户是不是非要在App内打开?
  • 所有的跳转流程中会不会让用户得到好的体验?在哪个步骤会放弃操作?

(2)引导跳转的视觉设计

这个部分就是提醒用户进行跳转,增加了用户下载App的几率。上述列举的App都有这样的设计:

  1. 根据页面层次分:有加载在页面的内部的提示、页面外部的提示;
  2. 根据部署位置分:顶部提示、底部Tab提示,与内容相关的跳转提示标签;
  3. 根据显示效果分:有悬浮的提示、可隐藏的提示。

除了视觉表现,这个设计可以更多创意的发挥,但关键是要符合自己App的气质,前文中已经有很多案例了,(MONO、扇贝单词,好奇心日报都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清晰简洁,符合原App气质),期待各位设计师的大作!

种类太多,列举不过来,选了这三个补充一点自己的想法的:

UX分析:朋友圈的外链知多少?

  • 下厨房:产品经理真的好拼!霸道总裁爱上我的节奏,但真的好吗?用户看到了根本不敢点开~
  • 网易云音乐:极简,美观,大方,逻辑清晰,终极要义:要么“下载”,要么“打开”!(就是我上文罗里吧嗦一堆的,用四个字就概括啦!)看到这一点,就想到一本书:《简约至上——交互式设计四策略》,删除不必要的,组织要提供的,隐藏非核心的(适时出现),信任该转移的,推荐阅读。
  • 豆瓣:屏霸!点开朋友圈,看到这么大的图,只有一个想法,关掉它,好在是可以关的。可隐藏是个好功能,把选择权给了用户。(但此处有打个巴掌给个枣的感觉。)

第三元素:功能诱导

其实,这个元素基本就可有可无,因为上述两个元素设计好了,基本就是一个完整好评的朋友圈外链设计了,但真正的功能并不是在朋友圈实现的,而是App,所以外链的设计都是围绕“让用户下载!下载!下载!”(重要的话说三遍,想想下厨房的引导下载符为什么要这么无孔不入)

因为外链的存在就是比图文多交互的内容,浏览的页面就是App不登录的状态,所以所有的功能都是App本身的功能,并不需要额外添加,而这里的交互,就是让用户顺利成章从朋友圈到App,五个路径就是给用户的挖的坑,都在说:

“来跳坑吧,下载我吧,打开我吧”!

综合之前列举过的的页面,整理出用户交互的动机:

UX分析:朋友圈的外链知多少?

UX分析:朋友圈的外链知多少?

本元素不需要分析UX设计点,从什么功能中来回什么功能中去,分享外链的场景设计,才是朋友圈外链的源头。如果非要说点什么,我个人的看法是,那就是设计有良好互动功能的App就好了!

总结

微信朋友圈外链的UX要素:

  • 0.标题引人入胜
  • 1.核心内容清晰
  • 2.播放功能流畅
  • 3.跳转逻辑走通
  • 4.引导提示简洁
  • 5.载入内容轻盈
  • 6.根源还是App分享场景

ps:其实平时我们还会看到一种图片,虽然不是外链,但标有分享来源,如:

UX分析:朋友圈的外链知多少?

  • 单读含二维码的图片分享是可以扫描跳转到下载App的页面的,安卓手机可以直接跳转进入App内,这种用户体验很简洁流畅,还言简意赅。也无强硬的让你下载的意图,如果用户看着有共鸣自然会下载。(而不是遵照背着KPI的产品经理苦心安排好的提示去下载)
  • 网易云音乐无二维码的图片是为了提升本身App的用户体验而设计的。

以上内容是我因为阅读了《界面设计模式》(个人读书笔记的思维导图整理)中“利用社交媒体”这一章节而展开的一些思考,主要针对目前自身在使用的部分App案例进行截取和分析。共计使用了55张截图,对比分析了11个App案例(加上微信本身的话是12个),一张流程图,一张思维导图,一张象限图。希望大家喜欢,图片都很大,点开阅读更佳!

感谢读完全文,但愿可以带给大家一些启发,与君共勉!比心~

 

作者:Eliza(森森),UX、交互设计新人、1年产品运营&用研、2年新媒体运营

本文由 @Eliza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创文章,作者:Cather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24351/

(0)
CatherineCatherine
上一篇 2017-05-08 09:53
下一篇 2017-05-08 11:46

相关推荐

  • 用好的交互设计来管理复杂-“个人中心”

    “复杂是世界的一部分,但它不应该令人困惑,好的设计能够帮助我们驯服复杂,不是让事物变得简单(如果复杂是符合需求的),而是去管理复杂”。复杂是可以被管理的,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都必须做好自己该做的那部分工作。

    2017-05-19
  • 3分钟带你掌握11个最常用的交互控件

    本文作者将来总结一下各个控件的特点,方便各位更好的理解这些控件。(更具体的说明请参考:iOS和Android规范解析——警告框(Alerts)对比)(更具体的说明请参考:iOS和Android规范解析——简易菜单、简易对话框和弹出框 )(更具体的说明请参考: iOS和Android规范解析——简易菜单、简易对话框和弹出框 )
    (更具体的说明请参考: iOS和Android规范解析——底部浮层(上))
    (更具体的说明请参考: iOS和Android规范解析——底部浮层(下))(更具体的说明请参考: iOS和Android规范解析——确认弹框、全屏弹框和模态视图)

    2017-04-30
  • 互动的未来不应只在手指上

    最近对未来交互设计发展的一个很流行的观点 — 用手指操作各种大大小小的触摸屏,下面还会有很多这种例子。这篇小文章并不涉及任何详细的“未来发展规划”, 我只是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点子。 在开始构想应该怎样同我们…

    2014-12-25
  • 设计师 To do list:怎样做最有效

    To do list即待办事项列表,罗列出来会帮助我们的脑袋省去一些记忆负担,让我们的思考更加高效。Sophia的tips:敢不敢试着做一年,你会惊喜自己的优秀~

    2017-04-29
  • 悬浮动效常见的几种玩法

    动效是如今UI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最热门的设计趋势之一。在之前的《在现代网页设计中,动效常见的几种用法》这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动效对于交互和用户的重要意义,动效在不同的环节发挥的作用越越来越大。而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光标悬停特效,这也是近年动效设计的热点之一。

    2017-05-05
  • 《交互设计专题二》——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本科教学汇报展 • 第二回

    《交互设计专题二》《交互设计专题二》课程针对智能化产品设计领域,鼓励设计背景的学生学习基本的软硬件技术,发掘产品需求,提出设计概念,开展设计研究,并亲自动手完成功能样机。经过5周的课程,7组共27名学生,完成了7个不同主题的设计和初步的功能样机实现。《交互设计专题二》只是信息与交互设计实验班的初步尝试,在国内也鲜有既有模式可供借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设计展开过程、样机实现以及最后的课程设计汇报,都有不成熟的地方。因此,诚邀大家前来参观...

    2018-02-21
  • 让你的设计拥有高转化率的配色知识简明指南

    互补指的是我们视野中色彩和色彩之间相互补足的关系。选择色轮中处于相对位置的色彩,构成的配色 方案令双眼觉得和谐。最常见的互补配色有两种,三元配色和复合配色,我们将稍后探讨。
    对比则可以将不同的元素区分开来,从而降低视觉疲劳,构建出视觉重心和焦点。元素之间的高对比度让文字更容易被识别,引导用户注意到更关键的信息。背景和背景之上文本的色彩选取就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对比度的问题,我们会随后聊到。
    色彩对于用户的情绪上的感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较小的文本应当确保至少和背景之间有4.5:1的对比度比率
    较大的文本(14pt粗体,18pt常规)应当确保和背景之间的对比度超过3:1

    2017-05-22
  • iOS 11 正式版即将到来,这里有 30 个值得关注的变化

    作者:周韶宏   随着新 iPhone 的发布,iOS 11 正式版会在 9 月 19 日推送。 新的操作系统在今年 6 月的开发者大会上面向开发者发布,当时它更像是一个用于展示的、并不完整的简单版。 之后 3 个月,iOS 11 陆续放…

    交互专题 2017-09-13
  • 浅析麦当劳玩具的微交互

    从系列感的玩具,到活动感的玩具,到具有交互感的玩具,麦当劳的每个玩具都带给很多小朋友不同的期待与欢乐。因此,本文作者希望设计也是如此,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不断给人欢乐。

    2017-04-27
  • 当交互设计遇到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原则】 *符合用户使用需求 *基于用户的心理模型设计 *一致性 *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解释 *形式追随功能 *单一任务、渐次呈现 1.符合用户使用需求 设计一个产品,最基础的原则就是要符合用户的使用需求。确定…

    201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