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加载:尝试分析这种自动加载的交互方式

网站运营者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阅读量,用户停留时间。而大部分用户一般是比较迷茫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读什么。


网站运营者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阅读量,用户停留时间。而大部分用户一般是比较迷茫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读什么。

预加载:尝试分析这种自动加载的交互方式

我们在浏览一些以内容为导向的网站(比如一些UGC阅读类和新闻类网站)时,最频繁的操作就是:浏览文章列表然后点击阅读某一篇文章,阅读完毕后再切换到列表,选择自己要浏览的下一篇文章。但是我在使用品玩这个网站的时候,我发现阅读某一篇文章完毕后可以自动加载另一篇文章,然后用户只需要一直的滚动滚轮就可以进行下一篇文章的浏览。对于这两种不同的交互方式,我想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对比一下两者的优劣势:

传统交互方式:

阅读完某一篇文章后,关闭该标签页面,然后浏览文章目录,再点开下一篇文章。

这种交互方式较为普遍,所以其优势也显而易见:用户接受程度较高,用户习惯较为成熟,不需要任何学习成本就可以进行操作。用户自己把控较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安排进行阅读。

但是它有下列的几个劣势:

  1. 用户操作步骤较多:用户执行关闭页面、浏览目录、打开新的页面这样3步操作。
  2. 用户停留时间较短:当用户带有目的性的点开某一篇文章的时候,如果读完文章后已经解决了自己的需求,用户可能就会关闭该网站或者app,从而无法增加用户使用时间。
  3. 如果在网络不好的情况下,从整个体验上较为缓慢,需要等待网络加载时间。

预加载下一篇文章的交互方式:

当用户阅读某一篇文章的时候,滑动滚轮自动加载出另一篇文章的标题和内容。

其针对不事先预加载的模式有以下的优势:

  1. 当用户阅读完某一篇文章的时候,滚轮滑到底端已经预加载出下面一篇文章。这样的交互方式完整流畅,从体验上来讲没有停顿性。提高了用户体验。
  2. 假如用户是抱有目的性的操作,当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很自然的加载出另一篇文章,如果这篇文章用户刚好有所兴趣,那可以继续读下去,这样可以增加用户的停留时间;如果用户是没有目的性的随意浏览,那这样的操作方式则会更加贴合用户的操作目的。
  3. 这样的阅读其实相当于一个变形的timeline形式,在其他的软件等已经有培养了一部分的用户习惯,所以用户也比较容易接受。

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缺点:

首先是这样的交互方式有种强迫用户阅读的感觉,如果文章内容有不适合或者用户自身就对其他文章不感兴趣,则会引起用户的反感。

其次,虽然用户没有手动跳转页面进行操作,但是其本质还是URL的一个跳转改变,相当于替用户做了决定,如果是自主性比较高的用户,会有得不偿失的效果。

前一段时间知乎上面曾有过这样的交互方式,但是后来改为了左右滑动切换答案。其原因是我觉得是用户在阅读答案的时候,是带有目的性的,明确目标为解决关于该问题的困惑或者增加关于此类的知识,而当我已经明确认为了这条答案对我无益的时候,我却还要翻到最后才能浏览下一条答案,所以左右滑动切换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业务需求、用户需求、用户体验路径这三个方面分析此交互方式

业务需求:在此种交互方式的情景下,业务目标和业务目的都比较明确。即提高网站的UV,曝光率,吸引更多的用户浏览,提高网站的品牌价值。

用户需求:首先这种情景下的目标用户为对网站提供的内容感兴趣的一些人,其场景主要为在碎片化时间的浏览以及用户专门在该网站找到某一篇特定的文章进行浏览查看。行为就是进行不同的文章浏览,体验目标是获取知识,开豁视野。

用户体验路径:针对第一种情况,用户的整体路径为①打开网站②找到某一篇感兴趣的文章③阅读浏览④阅读完毕,开始浏览下一篇文章。针对第二种情况,用户体验路径可能就比较单一了,只有打开网站,找到文章(如果用户是从某个链接打开文章,则这个步骤都没有,而现实体验中这种情况还较为普遍)然后阅读完毕关闭网站。

总结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网站运营者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阅读量,用户停留时间。而大部分用户一般是比较迷茫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读什么。而有些带有目的性的用户在阅读完毕后可能就不会再使用网站,所以这类用户至少从该次的使用上并不是网站所期待的目标用户。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觉得预加载这样的方式在这种情境下十分的适合,容易增加用户时间,快速打到业务目的。同时在用户体验上面也没有太大的割裂感,较为完整统一,接受程度上也不会存在太大的差异。

 

本文由 @执迷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创文章,作者:Cather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22291/

(0)
CatherineCatherine
上一篇 2017-05-01 06:06
下一篇 2017-05-01 08:09

相关推荐

  • 改善用户体验或是中小型IOT平台突围的唯一出路

    全屋智能、智慧城市成人们关注的新焦点,智能音箱、智能冰箱、智能手环、智能珠宝皆得益于物联网的发展。据推测,在2045年,最保守预测将会有超过一千亿的设备连接在互联网上,而最先在物联网上开花的便是智能家居了。网上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5000亿元。前景如此可观的智能家居市场不仅催生了不少了智能家居企业,同样也催生了不少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的物联网平台,如国外的AWS、IBM、微软、谷歌,以及国内阿里云、京东微联、华为等...

    2018-05-08
  • 做好用户体验是赢得口碑营销的关键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商业洞察与您一起把脉商业未来趋势,洞见企业未来成功之道文/陈楠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2015年度新三板十大新锐人物,2015年度中国创新经济领军人物,中国富爱产业链控股集团董事长,富爱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本文由商业洞察战略合作伙伴竹石文化授权发布转载请标明作者、来源和ID用户体验:口碑的源头“用户体验”在近几年被热炒的“互联网思维”中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现在的商业评论在点评各大公司最新推出的品牌...

    2018-03-26
  • Axure RP 8 入门手册 – 第6章(四)

    第9节检视功能-元件交互冰炫:小楼老师,我能跟你请教个问题吗?小楼:哇!看头像是很高冷的美女呀。冰炫:老师!你嘴好甜哦!你这样我会不好意思的!小楼:嘿嘿!你有什么问题呀?冰炫:哦……差点被你给夸得忘记问了!今天我在网上买饮料时候,看到网站上的选择饮料分类,选择的时候只能选中一种,被选中的分类标签会改变颜色,其它的恢复默认颜色。感觉有些像你刚才给Alice.讲的单选按钮组的效果。(图6-58)(图6-58)小楼:嗯,这个也是组的效果,但不...

    2018-04-23
  • 百度高级UI设计师:规范、方法、一致性,真有那么重要?

    本文来自百度用户体验部高级UI设计师大牙的佳作,此文是她对自身工作的一种思考:一个遵从设计规范,按照所谓的系统设计方法,步步推导而来的解决方案,是否真的就是一个好的设计?你的答案是怎样?不妨一起来看看大牙的吧~

    2017-05-02
  • 从一次活动设计聊聊交互设计师的3个阶段

    我习惯把一次设计中的阶段性方案保存下来,这便于我回忆设计是怎么一点一点被优化的,也便于我整理设计过程中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今年初我们联手中国电信做了一次送听歌流量的活动。把这个需求交由一个新来的小朋友锻炼锻炼,在这过程中产出的阶段性方案具有问题的典型性,不妨把它们看成一个交互设计师 对交互设计 理解的不同阶段。

    2017-05-22
  • 深入智能商业用户体验 —— 艺土咨询(ETU)

    4月10日下午,本协会会长王日华和副秘书长王索飞等一行前往位于长宁区凯旋路166号上的本协会理事单位上海艺土界面设计有限公司走访,该公司董事长林钦、资深用户体验设计师梁雯琦热情接待了王会长一行。在该公司的会议室,林总首先用PPT形式向王会长一行简单介绍了艺土公司的发展情况。她说,艺土(ETU)自2004年成立以来,深耕用户体验行业14载,通过与160多个知名企业进行760多个项目的深度合作探讨,帮助企业通过洞察市场价值、理解用户价值需求...

    2018-04-12
  • 总结七大设计原则,打造高素质的UI界面

    虽然好设计的原则是老生常谈,但是我们还是要经常总结,结合自己的设计,三省吾身。

    2017-05-11
  • 玩转交互设计,给景观来点生命力!

    景观设计从一开始关注项日的审美性,再到功能性,全社会对于它的要求已经在逐步升高。现代景观设计中,公园、绿地,甚至校园景观、风景名胜区等需要从单纯的生态意义中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诸多国内的项日中,虽然将“以自然为题,以人为本”定为设计目标,但是往往停留在服务于人们行为上的舒适性、安全性,而忽略了人性中的更多需求。与此同时,人们每天被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所包围,绿色环境对人的吸引力逐渐降低。在现代化工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人与人、与其他生物间...

    2018-02-07
  • 聊聊负反馈在交互设计中的应用

    在日常交互行为中,多多少少存在各种各样的反馈行为(feedback),没有反馈的系统是不存在的。有些反馈是积极的,告诉人们完成了什么,有些则是负面的,对人们可能采取的破坏性交互行为进行预警,告知人们如果这样做会有很严重的后果。反馈是人们确认系统在工作的重要依据,试想你明明提交了数据,界面或者系统却没有任何提示,你肯定会越来越疑惑烦躁,还可能连续提交造成系统崩溃。

    2017-05-29
  • 【用户体验】“跳一跳”游戏的体验

    伴随着微信的升级和重点推荐,小游戏“跳一跳”一夜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全民爆款休闲游戏。不仅周围的同事、连身在老家七八线小县城的小学同学都在乐此不彼的刷屏和相互竞技。如此如火如荼的燎原之势,除了有微信这个强大的平台效应之外,当然也有一些“跳一跳”自有的吸引力蕴含其中。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跳一跳”中的游戏心理学。第一,尝鲜心理。追求新鲜事物,是人类的天性。任何时候,人类都从未停止过尝试新鲜事物的脚步。而微信,作为一个8亿+的社交平台,“...

    2018-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