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设计,iPhone 6是一个好产品吗?

iphone6

很有意思的是,几乎每一代新 iPhone 出来后网上总会骂声一片,许多人抱怨它的样子难看、没什么改变……这次发布的大屏 iPhone 6 也不例外,普遍大家抨击的焦点都在后置凸出的摄像头以及后壳两条突出的天线设计上。

有媒体说,这是 Tim Cook 不懂产品而妥协的结果。又有某些企业家说,这是没有了乔布斯的监督所造成的后果,我身边的设计朋友也带着这种直观的 “乔布斯”情结抨击着 iPhone 6 没有了过去流畅的机身设计

天线为什么要设计成上下两条对齐的线?这是不是真的如许多人所说的那样, Tim Cook 不善于产品而妥协的结果以及没有了乔布斯的把关?如果你翻开 iPhone 的设计史,你会发现每一代 iPhone 都是循环递进有规则的演变,而不是许多人期待中想象的大跃进式的爆发。

工艺演变

从第一代 iPhone 到今天的第八代,给人直观的感受就是机身越来越薄,随着主屏不断加大的同时重量反而越来越轻,以及它的各项参数每年都在稳步提升。在这七年中,材质的变化在 iPhone 历史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正是它包裹着内部零件结构上的一次次改进带动着 iPhone 在工业外观上相比前几代的基础上有了全面的改变。

材质的功能,通常是你接触电子产品从精神的感官到实体感受的两种直接带来的视觉感受,材质的优良与粗糙直接影响你对产品的判断。当 4 年前我们看到 iPhone 4 的金属不锈钢卷环绕着机身周围时,金属加工成型的工业质感是任何其他非金属材料所不能企及的,正是这种材质的设计让金属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大型工业产品上,这就引来了今天大家都争相效仿的以金属为标准的加工工艺来设计手机的外观。

今天,金属材质的加工成了一款高端手机至关重要的环节,但当回顾整个智能手机制造的历史时,金属的装饰是制造手机很忌讳和难以处理的加工难题,它一开始不被大范围的普遍用在手机机身上,直到 Apple 在 iPod 系列上面开始尝试用全铝金属用做后盖。 iPod 的贡献众所周知,早年从一个简单的 MP 3 播放器到逐渐成为一个视频播放器,它的作用在今天看来举足轻重。从 2001 年的第一代到 3 年后发布的 iPod mini 系列等体积相比之前大幅缩减几乎可以放进你身上的任何口袋里。通过几年的进展,iPod 内部的通信与芯片结构的改善,直接引导 iPhone 的设计,同年 iPod touch 1 相继推出,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背面大面积的使用不锈钢金属。

如果仔细观察 iPod touch 的发展,你会发现它几乎伴随着每代 iPhone 一同推出,由于不用考虑通信模块它的每次换代都比新的 iPhone 更轻、更薄,而原来新的 iPhone 要在时隔三年之后并能拉近之前 iPod touch 的距离。第一代 Touch 仅厚 8.5 毫米而 iPhone 第一代到第四代用了三年的时间从 11.6 毫米到 9.3 毫米减少了 19% 的厚度、到了第四、五代之后的 iPod touch 机身则仅有 6.1 毫米相比之前减少了 28 % ,新的 iPhone 5、6 代又花了三年的时间达到了与 iPod touch 5 仅相差 0.8 毫米的同一厚度级别。

iPod touch 与 iPhone 虽被划分在两个不同领域的产品,但从各自的内部电池信号、前后的摄像头、扬声器到 Lightning 等结构设计上是一致的,它们不属于一个独体,而 iPod touch 5 跟 iPhone 5 之后采用相同的铝合金以及倒角的金刚石抛光加工,可以窥探到 Apple 似乎是在用 Touch 的设计来参考下一代 iPhone 所能达到的极限。

iPod touch 的背面从前期不锈钢到铝合金的材质变化,伴随着 iPhone 4 开始。当三年之后我们看到全金属铝合金架构的 iPhone?5 时,这三年腾出来的时间里,足以让 Apple 在研究克服内部通信结构前提下如何将 Touch 长期使用的不锈钢机身上的经验移植到新的 iPhone 上。也就是为什么 iPhone 的变化规律要保持在三代之间,从 iPhone ?1 到 3GS 中间除了参数的微调几乎没有任何大的改变,到了 4 之后从工业外观到机身内部的芯片结构从头到尾被重新设计了一遍。而到了 4S 参数与外观不变只在软件上加了一个智能语音助手软件,随之后面的 5、5S 到 6 也是采用相同的设计规律。

这种时隔三代的变化规律主要还是来自 iPhone 主屏之下的内部结构挑战,如何在 3.5 到 4.7 英寸的空间里缩减每个零件模块的尺寸厚度均以年为单位来计算,从厚度 11. 6 毫米的 3.5 英寸 iPhone 1 到 6.9 毫米(除去凸出的后置摄像头大约机身厚度在 6.4 mm 以内) 4.7 英寸的 iPhone 6 苹果用了 7 年的时间减少了 40 % 接近一半的厚度,相当于平均每年大约以 0.7 mm 的速度递减。

在内部结构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就必须在中间靠某一项小的技术成果来缓解这种压力取得过渡到新一代的全面突破,像:3GS 的 3G 、4S 的 Siri、5S 的指纹识别等都在为下一代缓冲时间。所以每代 iPhone 的实际结构工程研发和工业设计都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做着完善和修改的工作、绝不会是像外界所传言的没有乔布斯的把关新的 iPhone 就走着倒退或者妥协的路线。工程内部的结构不像产品的外观想当然的设计,尤其对于智能电子产品而言要考虑涉及的综合功能和使用体验绝非靠某一个人的魅力所能完成。

设计天线

自从 iPhone 4 引入了金属材质用作手机的机身后,在保持整体流畅的同时天线是面临的最大设计难题,我们知道第一代 iPhone 的铝后壳下面那个黑色塑胶皮是专为接受信号开的一道小口,到了 3 、3GS 又返回到了使用塑料作为机身,而在所有 iPod Touch 的不锈钢后壳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那道黑色塑胶皮,只要使用了金属作为手机的整体,你就必须为天线在上面开一道口,Touch 是直接在上面挖出一道小面积,而在 iPhone 的信号接收设计上你就看不到这种 Touch 的处理方法,出于美观和材料不同的考虑,而是在手机的边框上截断往里注塑一条细线。iPhone 4 的后壳由于使用的玻璃中间是用不锈钢做固定架,所以天线的设计不像 5 以后需要在铝合金的后壳上面注塑大面积的塑胶以保证通信信号强度。

在天线设计上,从 iPhone 1 到 iPhone 5 、6 ,你会发现在使用相同的材质下天线的设计会大不相同,这种不同可以说是一种演变中的一次次改进。iPhone 1 的天线是在铝后壳的底部开了一道口,而到了 iPhone 5 以后由于承载的通信能力加强,如:Wi-Fi、蓝牙、主天线以及 NFC 等在全金属的包裹中,天线的处理就必须重新设计位置到开口强度。

所以在 iPhone 5 两代的全铝合金机身上,专门在一块铝板上挖出的天线槽孔延伸至边框,连接着那四条注塑的线,因为这两道天线口本身在铝板机身制造阶段预留出来的,再经最后的塑胶膜填充封盖,使整个机身看起来不像拼凑出来的。由于塑料填充的边缘与背面开凿的槽口之间的对接,存在着一道大约头发丝大小的间隙,所以这种大面积开凿再用塑胶填充后形成的缝隙边缘与金属边与边对接时,会让产品整体看起来有断裂的痕迹,而到了 iPhone 6 情况就不是这样了。

iPhone 6 的边缘没有了前代棱角分明的 90 度直角,由于机身更薄,为了使 4.7 英寸以上的大屏尺寸整体看起来不那么厚重而采取的半圆型的弧线边框自然的过渡延伸至正面的主屏。在出于视觉和手持握感的实际考虑,这种曲线带来的边缘与背面衔接时就会促使天线的槽沟不能再按 5 那样直接在铝合金上面挖一个口,因为在除去凸出的摄像头大约 0.5-1毫米的厚度,实际 iPhone 6 的厚度在 6.4 毫米以下,在已经非常薄的机身上再开出两道大面积的天线槽会影响到后期在注塑上与金属产生边与边的间隙误差。

最后我们看到的 iPhone 6 是在背面划出了两道四段截面的天线,而不是从金属上面挖出两道口,从实际真机的效果看天线的注塑与金属的衔接产生的间隙大小肉眼已经不容易看出,即要在保持铝金属的一体性又不能破坏机身整体的流畅度,同时 iPhone 6 的天线是在前两代的经验上重新思考在一体成型(Unibody)的工艺下如何使天线与金属更自然的设计成一个整体。

在全金属机身上面开凿天线时,要保证面与面之间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也要让用户毫无察觉天线开凿的痕迹,就如 iPhone 5、6 和 iPad 在正面用了一层透明的塑胶薄膜隐藏光线感应器,如果不仔细在强光下观察你会完全忽略它的存在。这是一个通信与材质双向的设计难题,也是美学的考虑,从前期的设计图纸到后期的量产制造,每代 iPhone 都在改进材质与内部结构变化的工程难题,这个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但它都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完成的一点点进步。所以从铝机身的天线设计看 iPhone 6 比 5 做得好。

原创文章,作者:Smiler李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1119/

(0)
Smiler李想Smiler李想
上一篇 2014-10-28
下一篇 2014-10-29

相关推荐

  • 界面设计中的动画原理:可理解的变速过渡效果-深入研究加速和减速

    注:“可读性”是说动画绘制者如何定义动画的精准度,用来清晰而容易地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例如:不可读=不清楚发生的事情很易读=它非常清楚,立刻能懂弹跳背后的物理理论:球刚开始被放开的时候,它有一个相对缓慢的速度。在重力的作用下,球的速度持续增长,直到接触地面的那一刻速度达到最大。地面给球反作用力,使它以几乎相同的速度反弹回去。当球移动时,两种力量作用正在球上 - 反弹的力、想把它拉下来的重力。反弹的力量正在慢慢释放,这使得球随着升高逐渐减低速度,直到它耗费掉所有的反作用力,最终到达反弹的最高点。它在顶部停留一微秒,直到重力把它拉下来,使它像之前一样加速下降。我用言语来描述这句话是有原因的。我们试着将一种自然行为分解为具体的步骤,这样我们就可以重新创造它。注:不要羞于“照搬”大自然。你的观众会更快地与动画关联起来,从而更容易读懂动画。注意:这一术语有可能与其它术语混淆。如果你正在阅读传统的卡通书,例如迪斯尼的《生命的幻象》或《动画师的生存工具》,那么这些书会告诉你,当一个物体开始减速然后加速时,这一过程被称为渐慢(ease-out),因为它的姿态在“缓慢输出”。但是,在软件产业(CSS动画,Adobe Edge等),这一过程被称为渐快(ease in)!我不确定这一不同之处是怎么来的,但是不幸的是,这就是它的形成过程。所以,当你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而这篇文章把它们把“渐快”称为“渐慢”,那么不要觉得困惑。看一眼你所在的网站你就懂了:D。时间    Y轴的位置(秒) : (像素)—————-0.0  :   00.1  :  34
    0.2  :  68
    0.3  : 102
    0.4  : 136
    0.5  : 170时间    Y轴的位置(秒) : (像素)—————-0.0  :   00.1  :   2
    0.2  :  10
    0.3  :  36
    0.4  :  87
    0.5  : 170注意:你会在软件中看到更多用于设置缓冲的选项,例如二次的、三次的、四次的等等。它们只是缓和程度更高的选择,但是概念是相同的。只需记住——缓和的程度越高,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缓和度。并不是规则,只是工具(There are no rules. Only tools)- Glenn Vilppu

    2017-06-05
  • 交互小技巧!浅聊四个主流的页面间跳转动效

    最近一直在做交互规范总结的工作,在不断梳理页面间跳转逻辑的同时,发现页面间的逻辑关系并不能和页面间跳转的动效很好的结合上。虽然只是零点几秒的切换动效,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对于页面间逻辑的认知。为了输出详细的规范,花了大量时间把玩现在公司线上的产品以及国内外优秀的APP,尤其是苹果、谷歌自己开发的APP。(如果某些方面在设计规范中并没有给出答案,就在原生APP中找答案吧!)

    2017-05-29
  • iOS与安卓的交互特点

    1、物理硬件(detail返回到list) 电源、屏幕、返回、搜索 2、操作动作:(编辑删除、长按删除) android:长按-双击 ios:基本手势(滑动) 3、导航栏(detail返回到list、个人中心drawer) 跳转按钮、展示数据(…

    交互设计 2018-03-13
  • 听Google设计团队讲述新logo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

    [核心提示] Google 为什么要换 logo,这个新 logo 是以什么样的理念和思路设计出来的?来听听 Google 设计团队自己的解释吧~

    2017-06-04
  • 为什么你爱用的 App,都用卡片式设计?

    今天这篇文章,将全面介绍「卡片式设计」,看完之后,你会知道为什么爱用的 app 都喜欢用这样的设计。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思考用户会如何使用他的拇指在界面上交互。所以,界面内容的大小一定不要让用户在交互时感到不适。——译者注注:Masonry 是一个对系统 NSLayoutConstraint 进行封装的第三方自动布局框架,采用链式编程的方式提供给开发者 API。

    2017-05-04
  • 设计师要懂心理学の周边视觉还是中央视觉?

    人有两种视觉,中央视觉和周边视觉。中央视觉用来直视事物观察细节,而周边视觉则展现视野中的其他区域,也就是人眼能看到的周边区域。人可以用眼角的余光观察事物,这当然很有用,不过,堪萨斯州立大学最新研究表…

    2014-11-28
  • 移动端下拉表单的更好选择

    在表单中使用下拉菜单看起来并不重要:它们在用户界面上占用的空间不大,它们自动验证输入,所有浏览器和平台都可以支持它们,它们实现起来容易且方便,用户知道它们的好。

    2017-04-28
  • 2016天猫双11背后的品牌故事:全民剁手“All in one”

    2016 双11,“All in 1” 主标识,意为“精彩不止一点”。让我们随着阿里小编一起了解2016天猫双11背后的品牌故事。All in 1!将全平台、全品牌、全球融合到一点,迸发出更精彩的世界!

    2017-05-17
  • 实例解析「交互设计七大定律」在设计中的应用(下篇)

    交互设计之父阿兰·库珀说过这样一句话:“除非有更好的选择,否则就遵从标准”;在交互设计领域中,有很多被时间和前人验证过的设计法则,这些法则是从用户的行为逻辑中总结出来的,掌握这些法则能让我们迅速有效的完成自己的设计。上篇内容已经介绍了「交互设计七大定律」的前五个,接下来将把剩下两个定律为大家做个实例分析。六、复杂性守恒定律/泰思勒定律(Tesler’s Law )1、复杂度守恒定律/泰思勒定律(Tesler’s Law )简介:复杂度守...

    2018-03-19
  • 深度解析新版9.0支付宝与微信之争

    这里有个h5大家可以看一看历来他们之间相互“学习”和“致敬”。 http://create.maka.im/k/SR5OVAKY 很多文章在说支付宝和微信在进行下一场直播的撕逼大战,其实在阿西看来这不过是一场用户使用场景之争。 这一次,支付…

    201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