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的情感之谈

来源:Johny Holland Magazin

当体验设计的范畴在不断延展的时候,也正是其面临着一种设计挑战的时候,即体验设计师希望给用户传递一种可独立于情境或频道、具有相关性(延续性)和一致性(稳定性)的设计。

如同在许多大型组织内部客户体验部门的目标——此时,如果我们依然坚持采用只和单一情境相关的术语语境来讨论该体验,并且只是集中在这个体验本身的一小部分的话,很有可能让我们所做的各种尝试(希望体验稳定且一致)最终失败,这也会限制许多大型机构组织内客户体验部门作出的努力后所得到的效果。

设计一种在各种不同情境和环境下一致的体验,我们需要关注于这个体验中的那些保持不变的性质,而不是我们为了得到这种体验所采用的方法。

体验是一种混合的产物,这种混合包含了我们所采取的行为,我们通过不同的感官所得到的感受,以及我们对前两者所作出的反馈,于情感层面。

形式的限制

行为会被体验发生地点的物理环境或科技环境所限制,一个物体或一个空间的形式都能够暗示和限制它本身的使用范围。控制的种类和它的有效性,维度是物理抑或虚拟,路径的存在与否,这所有的东西既提供了也限制了允许采取有效行为的范围。

类似地,环境也限制了我们能够被激起的感受的范围。数字环境下缺乏嗅觉和触觉的存在,却对心智思考、视觉和听觉有更大的依赖。物理环境虽会有不同的感知限制,但亦可通过,比方说允许利用氛围(Aroma正常翻译作灵氛),来提升某种体验。同时,这些附加的感知刺激物的存在也钝化了(不能)被全感观支配的影响。

因此,我们的关注点放在了当参与者进行这些活动、并通过他们的感官去感受的时候,这些参与者所产生的情感层面的反应。恰是这些情感化的反应提供了在不同环境、不同接触点、和不同互动方式下的一致的体验设计目的。

清楚表达我们的设计目的

我们需要使用情感的语言来清楚表达我们的设计目的,使同样结果的体验能够被不同的互动环境所传递出来;并且,我们还要学会在各个不同环境里,在行为和感知的限制条件下传递出同样的体验信息。

从基于可用性或HCI框架类型下的实践,向用户体验的转化的表现,可从一个系统的界面对其功能特性所反应出的关注,向按照某种特定方式执行这些功能时候所表现的更为抽象的品质的关注,展现出来。

我们需要通过使用情感层面的语言,清楚表达我们的设计目的

这一点可以从许多时候我们减少采用如“完成任务”或者“完成所需的时间”等衡量方法,而增加对系统的“易用性”的描述或者系统是否能够让用户凭借“直觉”使用的描述。这些正是功能执行时所表现的更为抽象的品质所在。同时,即时这些品质能够被归结于用户与系统交互时发生的情感化的回馈,它们也只不过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用于描述(用户)在一个非常特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活动的品质的方式,况且这只是发生在用户与系统所构成的交互平面上。归结于此,用户体验传统下的感知描述也是类此般的狭窄。谈论“速度”和“表现”提供了一些更广的应用-如对于服务的有效性-但这些都只是全然集中在一种感知方式-即,流逝的时间(这个维度上)。

情感层面的性质

那些来自于平面设计或者传统视觉传达的、更有视觉设计倾向的用户体验师,(典型地)更注重运用视觉语言或美学意义于表现情感品质。而正是在此,我们开始能够以一种恰当的描述方式来关注那些体验,尽管是在视觉的范围内。

但是,这种产生一个(体验的)情感性描述的过程是一个逆向的过程,设计师们选择一种情感化语言(为结果)去描述一个特定的视觉化过程,这个过程针对于探究或审美,而不是开始于从经验或情感所获得一个指引。但即使给出指引,例如通过品牌价值或品牌个性等名词的伪装下,这个描述也仅是对于该组织的描述-而非顾客或用户的情感化回馈。

这种描述很有可能在下面两个重要的方面上显出其不足:

  • 这种品牌的视角和品牌的重点,就本身而言,是围绕着该机构组织的个性;并且;
  • 这种情感化的视角把自身区分与一些设计工作 ,即活动的设计和感知层面上系统或服务的品质的设计。
    不管我们如何看待进行中的活动在用户体验领域中可用性/HCI圈子里的品质,不管是时间的窄感知视角,还是审美的更为宽泛感知视觉;或者是品牌个性的语言,我们都没能够清楚表达一种体验的特质,一种我们所希望在不同的环境下能够再生产有着稳定形态的体验。所以,清楚表达我们目标体验的情感性质,对于我们在进行整体设计系统或端到端服务体验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说,针对于传递与在实体店内一致的在线体验,如Nespresso,或延展一个产品线成为一种产品-服务系统,如新的Mac App Store的推出。

    回到‘易用性’这个术语的例子上,让我们来探究一下为什么这样的描述的方式对于清楚表达目标体验来说,是不充分的。有些东西是容易使用的条件是:当该系统所在情境的一切可能动作是发生在一个清晰、好秩序、如预想般运作,并且不会为了要得到一些期望结果而要求一些复杂难懂的序列输入。

表达我们的目的

但是,我们对于这样易用性的渴望——从体验设计的角度来说——并不是其自身的终点。比方说,我们的目标可能是灌输给我们的用户一种自信、有能力、或是有意愿去行动的感觉。或者我们的目标只是简单地防止用户感觉沮丧,并保持一种平静地感觉。

当通过这些术语去传达我们的目的时,我们实现了在不同的情境和环境下,有更好的方法去得到相同的体验。“容易去使用”可能对数字化界面来说是一个有用的描述,但对于设计例如一个在线购物的连锁店实体或物流能力的时候,这样的表述是不恰当的,也因此而很大程度上没有意义的。此时,如果采用“有行动的意愿”这样的表述作为期望体验的特性的话会更好。

到什么程度时,组织机构会需要这些情感的描述来尝试传达在多种情境下稳定的体验?

类似地,我们可悲地发现当在其他体验元素在不同的情境下需要产生关联时,我们往往没有太好的方法给我们作出任何决定的帮助。比方说,我们的连锁店里的环境灯光应该如何设计?什么样的氛围和味道是恰当的?

反之亦然,如果在物理环境中采用了味觉或灯光——例如在一些连锁酒店中标志性的味道——我们会不会简单地忽视它们,当需要设计客户与呼叫中心的交互时候?或者说某种特定的味道的使用背后有没有一个特定的情感层面的目的,能够被转化为在设计无须和用户直接接触的环境(如呼叫中心)的时候所考虑的因素?

但是,这真的会是我们关心的因素吗? 到什么程度时,组织机构会需要这些情感的描述来尝试传达在多种情境下稳定的体验?

在建筑设计、系统设计、交互设计和服务设计中的现代实践都要求如上述般一种跨情境体验的稳定性。在欧洲、北美、澳洲和亚洲的公司组织和政府机构均主动地寻求引入一种顾客体验项目,它围绕一种全面、整体、且统一的性质——但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没能成功得到所希望或需要的稳定一致性。

让我们确保一个基准

如果我们目标的描述对于这些应用来说是更有效的,我们就可以更好的确保不同情境和环境下的基准点。只要我们开始把体验用属于其自身的方式来思考,而不是用别的像动作或者感知的方式,我们将变得能够更好的评判体验的每一种特定形态,不论它可能产生于何种情境当中。

我们不能忽视顾客们希望或需要执行的行为动作;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同样地,我们也不能忽视顾客感知的特性。但是,正是我们所感受的体验的情感品质,把一个系统或服务部分的情感品质完全传达到另一个系统或服务上,这其中也传递出体验设计的希望。

原文 Experiences are Emotional
翻译:boatin

 

原创文章,作者:Smiler李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10132/

(0)
Smiler李想Smiler李想
上一篇 2015-10-20
下一篇 2015-10-21

相关推荐

  • 打造优秀语音交互体验的设计建议

    点击信息与交互设计关注我们!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哦!投稿邮箱:iidc@iidc.org.cn回顾人机交互发展是「技术进步」与「载体创新」交替螺旋促进在推动着人获取信息的效率不断提升,成本不断降低。AlphaGo先后打败李世石和柯洁,百度发布自动驾驶系统「阿波罗」这一次由AI引领的技术进步正在发生。基于大量纯净数据的深度学习给人工智能带来的了巨大的进步,这种进步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认知能力– 基于用户行为的画像,将人机交互从「单向」关系带入...

    2018-01-30
  • 90后消费者对广告无感!90后心理研究PPT分享

      大部分企业的中高管人员都是90前出生的一代,很多CEO和传统大企业的高管,很可能还是80前。他们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根本没有手机或者互联网,接受的教育以及文化熏陶,和当下最有潜力的消费主力,也就是90后…

    2015-02-02
  • 产品体验分析之7步走(附PPT下载)

    我最近一直在做新产品的策划,方案一个又一个的被毙掉,方向一次又一次的调整,PPT一遍又一遍的改,交互一稿又一稿的画,所以我还在继续努力中,也深深的感受到产品「从0到1」的不容易。产品经理在日常生活中将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后经过分析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方案,这个过程很复杂,也很容易出错,原因就是思维的过程是不可控的,也就是没有一个相对的衡量「标准」,导致一个现象是想法人人都有,却不一定人人都对,所以产品策划「从0到1」的整个过程十分考究产品经理的功力。

    2017-05-31
  • 【交互设计】寒假专业设计课程计划

    以清华力量武装自己寒假班开课时间:2018年1月27日 —2月8日报到时间:1月26日 (全天报到)寒假课程不局限于清华美院考研,寒假基础班以专业为导向,报考全国其他院校的同学也可参加。学习最高要求和最高水平的课程,全国名校任你选!说明: 交互设计的考试内容和实际工作基本类似,非考研类同学也可以报名学习,想转型学习或从事交互设计行业的其他专业同学也可报名。师资介绍:老师一:L老师本科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专业,清美交叉学科硕士考研成绩:初...

    2018-01-30
  • 译文|用户体验的秘诀是什么?

    我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是:“你在用户体验过程中的思维是怎么样的”或者“如何你如何把用户的个人资料转化成可以有形的事物,比如说‘界面’”。

    2017-05-28
  • 【笔记】对话十五年设计老兵问答实录

    2017年10月28日,UXRen深圳分舵举办了《对话十五年设计老兵:提问&分享&讨论》的分享活动,本文基于嘉宾刘云天设计总监的问题回答整理而成。   活动笔记(by A.King & 绿宝): 问题1:你在腾讯10年的…

    交互专题 2017-11-13
  • 产品设计师的自我重启

    有几个月没喝威士忌了,半年都有了,今天又捡起来了。这两周因为喵的事焦虑万分了,恢复的不太稳定,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状况,让人揪心。揪到后面自己也不好了,各种代表焦虑的梦算是梦了个一溜够。那么让自己放松…

    2014-12-13
  • 我们如何创造先进的经验生态系统?

    "物联网是有趣的因为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有与对象的交互范例 — —,东西是不同的关于智能对象与 '哑巴' 一个与我们接触"Thomas Wendt 写在他最近的 UX 杂志文章,"互联网的东西。"和手上的工作

    2015-01-03
  • 交互、研发、视觉部门的协作工作技巧分享

    本文转载自交互学堂公众号,作者阿西UED 交互、研发、视觉部门的协作工作技巧分享 微信号:IxDSchool 本文是图片形式,打开有些慢,请耐心加载完再阅读。这里有原文地址

    2016-01-15
  • 电梯按钮的交互设计

    开始注意和观察电梯的按钮面板,是因为觉察到自己因常乘的两部电梯设计细节方面的种种不同而陷入了混乱。电梯常常会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即预设的或已建立的心理模型失效了,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电梯的操作面板,重新建立心理模型,找到对应的按钮。如果日常常搭乘几部电梯,它们之间的操作规则和心理模型还不一样的话,一是容易让人混乱,二则给人增加了记忆负担,实在是很麻烦。觉得这一小块可操作区域很有趣很值得分析之后,好奇之下找了不少图进行研究,五花八门的设计...

    2018-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