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不懂开发,严重脱节的设计是怎么影响开发的

编者按 :Anders Lassen 是 Fuse 的创始人兼首席行政官。Fuse 是一款面向设计师和开发者的本地应用工具套装。

移动应用现在已经变得十分普及,以至于技术圈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开发应用是一个简单直接的过程。然而,当你揭开应用开发的帷幕时,你会看到一个充满预算超支,代码和素材的臃肿,以及开发进度延迟的艰苦历程。

上面提到的很多阻碍都是移动应用开发所独有的。现在的移动应用通常都会作为连接用户和公司之间的主要纽带。这就意味着移动应用设计涉及的人员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设计师本身、产品团队、市场人员、产品经理,甚至包括最终为应用开发提供资金的用户(或风险资本)——他们当中很少有人能够大概了解真正的应用是如何在代码层面实现的。

这并不是说工程师是唯一能够理解应用开发过程的人——只是说大部分应用的策划阶段(也就是概念和设计)和制作应用所需的代码部署阶段(也就是开发)之间都存在严重的脱节。

应用开发过程的关键矛盾在于,负责部署最终代码的开发者和其他人之间在文化和技术上存在的差异。换句话说,技术圈的大多数人都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一部分原因。下面我会向大家进一步解释这点。

执着于代码无法实现的视觉效果

当我们谈论移动应用设计的时候,我们通常所指的是应用在 Photoshop 或者 InVison 和 Pixate 这些原型设计平台上面所呈现的形象,这些功能强大的视觉化工具可以展现出最终应用的外观和感觉。

但是这些平台与应用的基础代码其实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且它们只能代表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最终成品,但是这种想象是有可能无法实现的。(例如大量的动画,高度可动的 UI 在视觉上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这些元素也许会增加几个月的开发时间。)

然而,开发公司经常会将精美的视觉设计作为应用的核心参考对象。(这点和网页设计很不一样,后者的 HTML/CSS 最终代码通常可以进行实时的原型设计。)

我已经见过很多这样的情况:当你向客户展示原型设计的时候,他们就会对产品产生一个固定的印象,但是经过几个星期或几个月之后,当他们将最终成品和当初通过的设计进行比较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失望。

这点引出了一个相关的问题……

设计资源分配的矛盾

虽然原型设计可以确定应用的外观和功能,同时也是公司与客户和内部开发团队进行沟通的一个重要工具,但它实际上也属于开发流程当中(成本很高)的一部分,而且它跟最终产品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一旦应用已经完成了代码部署,原型设计就没有价值了,也就是说,大量的开发时间和预算都花在了一些最终会被丢弃的东西上面。另外,设计一些不会出现在最终应用里面的功能也是一种浪费资源的行为。

这种存在于原型和开发之间的脱节,意味着设计师可以轻易地想出一些动画、UI 概念和富媒体内容,但是它们几乎不可能通过代码实现。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设计师的时间和精力就被完全浪费了。当发现应用出现问题之后,他们就需要进行新一轮的设计工作——在这个时候,原型的“终稿”往往已经通过了审批,应用也进入了开发阶段。

缺乏真实数据的设计

在原型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总会挑选出一些数字、名称和图像,展示出用户输入内容在最终应用上的最佳效果。但是他们通常会忽略用户输入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和凌乱不堪的——其中部分内容可能会导致应用出现“走样”或者完全不可用的情况。(Dropbox 的乔什·帕克特(Josh Puckett)之前在 Medium 的一篇文章上生动地描述过这个问题 。)

不幸的是,数据和设计之间的冲突一般只能在应用公开测试阶段被发现,这已经是比较好的一种情况,更坏的情况(也是更常见的情况)是应用已经上架 App Store,用户真正开始使用它之后才发现这个问题。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设计师和开发者通常都需要进行新一轮长时间的更新开发流程。

我们开发的是应用,而不是原型

为了应对这些难题,有人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法是让设计师学习编程。但是我的看法跟 杰西·韦弗尔(Jesse Weaver)一样,我们都认为这种做法既不可行,也难以接受。我们真正需要的对应用整体有更好的理解——从它的编程基础到表面的 UI 和艺术素材,并充分考虑到它在不同平台上真正运行的情况。

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应用开发并非一个线性的过程,它不像是把一个设计好的应用直接交给开发者那么简单。相反,设计师和开发者之间需要通力协作,在打造出引人入胜的外观之余,他们还要保证这个外观的每一步都能够被实现出来。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将应用作为自己的唯一产品,因此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应用开发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原文:Medium

原创文章,作者:ioue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7833/

(0)
iouedioued
上一篇 2015-08-04
下一篇 2015-08-05

相关推荐

  • 你们做交互设计都使用哪些权威的工具呢?

    达内UI设计,中国UID课程标准制定者工具是设计师的重要榜首,好的设计离不开好的工具,那么你交互设计都使用哪些权威的工具呢?本文为大家总结一下。哪里能学到企业需要的设计技术?2018学设计到哪里学就业更好?零基础学设计多久能学会?转行学设计学完好就业么?1月达内UI免费训练营火热报名中,全程大咖级讲师亲授,为你解析UI行业发展趋势,就业前景,帮你了解设计,轻松入门,更快一步成为设计大牛!马上阅读原文或者回复:姓名+电话+城市报名吧!好消...

    2018-01-30
  • 【面试】不吹牛13,我是如何7天拿到百度&网易&创新工厂等6个实习offer的...

      “不卑不吭,保持谦逊”,这是管静总结的与HR和面试官打交道的八字法典。 又是一个40度的夏天,没有喧闹,只有窗外吱吱的蝉鸣。刚过完大三的同学,都开始了寻找实习的路程,有人欢喜有人愁。就读于贵州一所普…

    交互设计 2015-08-17
  • 新手学交互----必看书籍之《微交互》

    最近有很多童鞋想学习交互设计,问我有什么好的书籍可以看看,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微交互》---细节设计成就卓越产品。由Smart Design的交互设计总监Dan Saffer所创作的,通过这本书展示怎么设计微交互,即…

    交互设计 2015-04-29
  • 关于Axure8.0中继器的使用1

    废话少说,请开始你的表演!!!1.拖入一个中继器,将中继器多余的行删除;2.在中继器中添加三列(可以直接双击编辑),分别命名:name、sex、age;3.双击拖入的中继器会跳转类似动态面板的“(中继器)(page2)”新页面;4.在(中继器)(page2)中再添加两个和已有矩形大小一直的矩形,分别命名:name、sex、age;关于中继器的准备工作完毕,因为中继器需要存放动态数据,所以需要在页面增加动态数据的输入入口。5.回到拖入中继...

    2018-03-10
  • 交互设计七大定律之席克定律

    最近在整理交互设计七大定律,发现了这篇老文,内容很精彩,翻译下与大家分享。 最近在整理交互设计七大定律,文章要系统的看。 目录:【交互设计七大定律】关于交互设计法则“除非有更好的选择,否则就遵从标准——交…

    2015-08-27
  • 交互设计必杀技:如何做一名高效的“陪产婆”

    数十万互联网从业者的共同关注!作者:臭脸任。作者授权早读课发表,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公众号:臭脸任的慢生活(ID:choulianren-renyi)欢迎投稿到早读课,投稿邮箱:mm@zaodula.com问题起源于臭脸君开始转战给i…

    2017-08-01
  • 什么是交互设计?这篇文让你彻底弄清!

    达内UI设计,中国UID课程标准制定者通常来说,拥有成熟产品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都会设有交互设计岗位,这个岗位在近几年的招聘市场上也越炒越火。不同于视觉设计师有可视化的作品展示,交互设计师的工作大多无法直观可视化或出于保密性难以对外展示,所以在大众心目中始终是神秘的存在。所以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作为一个交互设计师眼中的交互是什么样的。文章的目的是帮助对交互设计不太了解,但工作相关或对此感兴趣的人对交互设计进行基础入门的了解,所以采用了尽...

    2018-04-08
  • 画一本满满的Sketch Book,你有这样的执念吗?

    Sketch Book 到底对你意义为何我们收到过,看到过很多位插画师的速写本有随身的不到A5尺寸的也有十分大到A3的像作品集一样也收到过,很多后台询问可以推荐款速写本,可以推荐下用什么笔吗(这个真的,不重要 X3)你会发现,很多ins上国外插画师po出来完稿画作和平日速写本的风格截然不同对,速写本不是一本作品集需要每一页都是完整的,完美的它更像一个瞬时的思考把你的某一点切实地记录下来看看她们的速写本01 Eve尹光芒正在鲸字号 上海实...

    2018-03-26
  • 写给产品经理和设计师的用户体验知识

    从2015年起,我陆续写了《写给产品经理和设计师的用户体验知识》系列文章,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此篇文章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算是给这个系列画上句号。作者:刘涵宇腾讯高级产品经理1用户场景用户场景这东西,或许每一个产品经理和设计师每天都在用,但我查了很多资料,还真的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义。所以,我试图结合我自己的理解,自己去定义它。我认为用户场景有两层属性,分别是:「工具属性」和「思维属性」。用户场景首先是一种对过程逻辑的阐述方法,简单...

    2018-04-19
  • Big Than Big ,在移动设备屏幕变大的时代,交互师!你的交互该怎么进行设计?

    这是一个大屏手机的时代。强调这件事情的意义在于,这已经成为事实。这是一个大屏手机的时代。

    201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