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做设计:结构化思维初体验

我们面对熟悉的问题能迎刃而解,陌生的问题却无从下手。原因是什么?其实是大脑对熟悉问题有已存在的解决结构,而对陌生问题,需要抽丝剥茧重新建立。结构化思维带你快刀斩乱麻,只需四步,建立清晰结构,完美解决未知问题。结构化思维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工作任务或者难题时能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深刻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系统制定行动方案,并采取恰当的手段使工作高效地开展,取得高绩效。(引自百度百科)


我们面对熟悉的问题能迎刃而解,陌生的问题却无从下手。原因是什么?其实是大脑对熟悉问题有已存在的解决结构,而对陌生问题,需要抽丝剥茧重新建立。结构化思维带你快刀斩乱麻,只需四步,建立清晰结构,完美解决未知问题。

抽丝剥茧做设计:结构化思维初体验

正值Outing季节,大家都喜欢出去旅行,自由行是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而如何制定旅行计划,让你在异国他乡享受一段美好的旅程,很多人却犯了难。去哪里?什么时候出发?选择什么路线?住在哪里?要带哪些物品..……这似乎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分享一个我的方法,通过一个结构图把旅行中的方方面面都罗列出来,这样是不是就有头绪了。

抽丝剥茧做设计:结构化思维初体验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先定下了一个目标,然后一步一步拆解,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后各个击破。这其实是应用了一种叫结构化思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工作任务或者难题时能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深刻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系统制定行动方案,并采取恰当的手段使工作高效地开展,取得高绩效。(引自百度百科)

理解起来还是有点复杂,我认为的结构化思维就是当我们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时,通过一些方法将这个复杂晦涩的问题拆解成一个个简单清晰的小问题,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我们的大脑更擅长处理简单有规律的信息。正如下图,左边的信息纷乱如麻,经过结构化思维,就建立起了清晰的层级,大脑的处理速度自然更快。

抽丝剥茧做设计:结构化思维初体验

让思维结构化的方法有哪些?

面对难题时,把你的思维结构化,然后拆解这个难题,最后完美解决。但是如何才能让思维结构化?芭芭拉在《金字塔原理》一书中给出了两种方法。

方法一:自上而下找结构

当我们面对一些熟悉的领域或者习得了一些“套路”,脑子里就会冒出一些结构框架,这时我们只要顺着这些框架往下分解就很容易得到一套完整的结构图,例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制定出游计划。因为经常组织团队活动,我已经有了一定的结构积累,所以我可以很快地想到从“吃、住、玩、行”这几个方面向下拆解扩展,再进行适当地查漏补缺就完成了整个结构图。

方法二:自下而上找结构

个人的知识体系总是有限,更多时候,让我们伤脑筋的问题来自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例如我们设计师每天在解决的各种问题。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毫无头绪时,怎么去建立出一个清晰完整的结构?从哪里突破?这时就需要用到自下而上找结构的方法,个人认为这也是结构化思维最具价值的地方。当你不清楚可以用什么框架的时候,以下四个步骤让思维结构逐渐清晰。

  • 第一步:信息归类
  • 第二步,信息分组
  • 第三步,结构提炼
  • 第四步,完善结构

下面以实际设计工作为例,看看如何按照这四个步骤自下而上找到结构。

我目前负责猛犸项目的交互设计,该项目是网易数据科学中心研发的一站式大数据开发计算平台,面向企业用户,让企业可以集中管理和清洗数据,挖掘数据价值。简单地说,就是一款数据管理和清洗的B端产品。研发初期,一直快马加鞭地进行功能开发,有了雏形之后开始结合用户的使用反馈和可用性测试结果,对产品进行了一次用户体验优化大改版。

根据收集到的用户反馈和可用性测试结果,我们对问题进行初步筛选归纳后得到如下的列表:

抽丝剥茧做设计:结构化思维初体验

接下来,就开始尝试用四个步骤找出这些问题的改进方案。

第一步:信息归类

仔细阅读问题,进一步分析,把有关联的问题用线连接。例如:问题2和问题4都在说功能不容易发现的问题,所以把它们连接在一起。以此类推,最后得到下面的信息连线图。

抽丝剥茧做设计:结构化思维初体验

第二步:信息分组

根据连线的情况,迅速地就能整理出4个问题大类,如下图所示:

抽丝剥茧做设计:结构化思维初体验

第三步:提炼结构

在连线过程中,对各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思考,组A是任务场景没有做区分的问题,组B是功能可发现性问题,组C是提示、引导的问题,组D是操作的用法和用户想的不太一样。进一步组织语言,用更书面的表达方式就提炼出了下图中的这些结构。

抽丝剥茧做设计:结构化思维初体验

第四步:完善结构

现在我们已经从前面几个步骤中得到了一个大的框架,如下图所示:

抽丝剥茧做设计:结构化思维初体验

但这些框架还是不够细,所以还要进一步分解。有了大框架后分解就容易多了,可以用前面提到的方法一,自上而下顺着这些框架往下扩展。

下面以组C为例,对结构进行扩展。反复斟酌组C中的问题,可以发现,第8条的问题发生在操作前,而其余3条都发生在操作后,因此这里的反馈不足可以分成操作前和操作后两大类。除此以外呢,联想到操作中会不会也需要反馈?遍历了整个平台的功能后,发现上传项目包时没有上传中的提示。且在这个功能中,还发现上传后成功或失败提示都不易被发现,顺着这个思路发现了更多可优化的点。

补充后的结构图如下:
抽丝剥茧做设计:结构化思维初体验

至此,问题的结构清晰了,针对具体问题的改进方案也就应运而生:

操作前:提供引导

优化前,当鼠标移触到节点组件时只有手型指针,点击后没有动画提示,致使相当重要的功能用户不知道如何用。大多数用户以为点击就算触发,还有的认为是图例。优化后,鼠标移触节点组件高亮,点击后还增加了触发的动效,让用户意识到这里的组件是可以拖拽的,引导其继续操作。
抽丝剥茧做设计:结构化思维初体验

操作中:提供贴心反馈

优化前,用户点击上传项目包后,没有任何反馈,用户不知道当前状态。优化后,点击上传按钮,会帮用户定位到项目包生成的位置,且在名称右侧有个loading的动画。
抽丝剥茧做设计:结构化思维初体验

操作后:明确告知操作结果

(1)上传反馈

优化前,上传成功和上传失败也有反馈,但是比较轻量,2s消失。项目包的上传在实际操作中时间会比较长,用户的注意力早就分散到别的任务中去了,因此这种提示方式显然无法引起用户的感知。优化后,提示方式改成弹窗提示,且在上传失败的提示弹窗中可以直接重新上传或者选择新的项目包来覆盖,用户无需折回原先的入口。
抽丝剥茧做设计:结构化思维初体验

(2)运行结果

优化前,运行结果用了纯图标区分各种结果,由于不是约定俗成的图标,用户无法知道确切的含义。优化后,把图标简化,且配上文字说明,含义更准确,更易理解。

抽丝剥茧做设计:结构化思维初体验

(3)节点状态

优化前,节点的状态一眼扫过去,区分度很弱,用户要进行线上调度这样的操作,是需要谨慎确认的,这样的区分度增加了用户核验的工作量。优化后,对比加强,且加了一个开关操作,开启表示上调度状态,关闭表示取消调度状态,对状态区分起到了辅助作用。

抽丝剥茧做设计:结构化思维初体验

(4)操作提示

优化前,操作提示较小,停留时间较短。优化后,加大了提示的面积,视觉上用了明度更高的颜色,且加长了停留时间,增加了淡出的动画,提升了用户体验。

抽丝剥茧做设计:结构化思维初体验

结构化思维能给设计师带来什么?

通过以上实践,确实从结构化思维中受益颇多。若设计师能在工作中利用好结构化思维,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经结构化思维提炼得出的设计方案思路清晰,经得起推敲

思考方式系统化了,就能更全面地考虑问题。并且给出的设计方案层次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其次,和项目内其他成员的沟通可以更顺畅

一个能把事事都抽取成结构来表述的人必定有很强的沟通能力,思维清晰了,也能让他人更准确地理解表达的内容。

最后,有助于设计领域知识体系的构建

资讯爆炸的现代社会,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如果没有结构化思维,信息只能孤立存在。俗语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使用结构化思维,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每当接触到碎片信息的时候,把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不断壮大它。工作年限越长的设计师,越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他自成一体的知识体系,便于应对各式各样的问题。

参考资料

1、芭芭拉·明托.《金字塔原理》 [M].南海出版公司,2010:34-45.

2、结构化思维应该如何训练.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526115

3、为什么你总是有口难言.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I5NTI5OQ==&mid=401858436&idx=1&sn=f274e474e16a9af189994c471f37e937&scene=21#wechat_redirect

 

作者:陈珂,网易猛犸交互设计师,致力B端产品的设计5年有余。

本文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网易UEDC,作者@杨添琴

原创文章,作者:Cather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21454/

(0)
CatherineCatherine
上一篇 2017-04-28 10:43
下一篇 2017-04-28 12:39

相关推荐

  • 2018年的用户体验状况

    这是由一位美国作者站在美国的视角写的文章,即便抛开个人因素不谈,国内外的发展进度并不完全同步。例如情感化反馈这一块也许国内稍稍落后一点、但是移动支付和AR却要快一些,有些方面即便步调差不多,举出的例子却不一样。不过看看别人的总结也挺有意思,至少可以了解一下国际风向。我将在本文概述的,除了2017年里见证到的巨大的变化之外,还有值得关注的趋势,以确保能够赶于潮流。1、更简单的导航方式导航体验是2017年的热点话题之一。为了设计出顺畅的用户...

    2018-03-19
  • 优化App的设计:防止用户错误,并建立良好的错误信息

    “错误”时有发生。在App与生活中都会发生。有时是因为我们犯了错误,有时是系统错误。无论错误原因是什么,它们——还有解决方式——对用户体验影响深远。但它往往不被重视,草草处理错误、组织混乱的错误信息会使用户沮丧,最终抛弃你的应用。相反,处理得当的错误提示,能把失败变为惊喜。在本文中,我们会讨论如何优化app的设计,来尽力防止用户错误,并建立良好的错误信息。

    2017-05-13
  • 美团外卖前端可视化界面组装平台 —— 乐高

    1 简介 乐高,是美团点评一个快速搭建后台系统页面的平台。名称来源于大家熟悉的丹麦知名玩具品牌,他们的玩具都是通过组合易拆卸、装配的零件,形成最终的作品。经过长期的发展,乐高品牌渐渐有了“快乐、想象、创…

    2017-06-12
  • APP引入一个新世界的可能性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概念"设计的地方,"这也解释了如何你可以更好地了解您的应用程序的使用情况和它的功能,以及如何可以变为更加重要的一部分,您的用户日常生活的步伐。我们这样做是通过分解如何分析应用程序功能的位置,如精确位置的数据已迅速成为必不可少的提供您的用户行为和利益的富有洞察力。

    2015-01-05
  • 交互设计:谈谈那些极具争议的设计方法

    作者:中大yzh全文共 2556 字,阅读需要 6 分钟———— / BEGIN / ————交互设计是一门有关设计学、用户心理学、图形学和计算机理论的综合型新兴领域,由于其及其复杂的学科交叉性,以及在不同的情景下,对同一类组件的要求经常会有所不同,导致目前在该领域内有时会出现一些看似正确其实极富争议的设计方法。在这里,我们就讨论一下这些具有争议的设计方法。争议方法1:在线填表时应该标注“可选填”的填表项在线填表时,需要在表格上面注明“...

    2018-02-01
  • 交互体验,是最好的科普教育——天宁小学参观丽水市科技馆活动随记

    点击上方“莲都区教育局”可以关注哦充分利用身边的公共科普资源,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享受交互体验式的科普教育,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这是我们安排学生走进科学馆进行参观体验的根本目的。这次天宁小学的孩子们真的是赚到了!面前的这个机器人可不简单,它的中文名叫阿尔法。2016年央视猴年春晚上,540台阿尔法机器人与歌手孙楠共同演绎歌曲《冲向巅峰》,那气场堪比国庆大阅兵。工作人员对阿尔法机器人作简要介绍:阿尔法是一款仿人型智能机器人,可直立...

    2018-01-30
  • 谁说GIF就不是艺术?2014年海外最佳艺术GIF动画作品

    GIF动画与艺术是一对完美的搭配,它们将过去和现在混合起来并配以幽默,通过Photoshop的处理为我们带来了惊艳生动的图画。日前,Tumblr网站评选出了2014年一些最好的数码动画艺术作品。我们从中筛选了一部分,从艺…

    2015-01-08
  • 关于微信聊天与朋友圈如何快速切换的小讨论

    用微信时,你是否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正刷着朋友圈,享受着各种鸡汤,这时候,你收到一条微信,一看是女王大人,不得不回。你诚恳的回了一条,等了二十秒不见有什么回应,于是就退了出来,进入朋友圈找到那篇没看完的文章,没看两行字,那边就回复你了,于是你又乖乖地回过去,来来回回,很麻烦!那,为什么聊天和朋友圈间不能有一种更快捷的切换方式呢?其中A代表微信聊天页,B代表微信其它功能页,X代表实现A和B快速、便捷切换的操作或交互方式。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聊天页面的功能分布和操作特点。以安卓的微信群聊为例(不要为为什么),其它类似,一共可以分为三类,共14种操作,与手指间的交互动作共有5种。定义好问题、了解好现状后,我做了改善的尝试,下面将有可行度的一些方案与大家交流一下。

    2017-06-03
  • 交互总结篇(二):流程设计

    上篇文章介绍了交互框架与布局的设计, 详情请见《交互总结篇(一):框架与布局》,而本文作为交互设计总结篇的第二篇——流程逻辑篇,主要是系统地整理一下交互流程设计所需要思考的方向。指由两个及以上的业务步骤,完成一个完整的业务行为的过程。

    2017-08-04
  • 向APP用户请求权限的正确姿势【UXRen译#188】

    作者:Nick Babich |  翻译:Gogi,校审:June Wang   你知道吗,平均每个APP在用户安装的前3天就会流失80%的日活用户。 大部分人下载一个APP后,用过一次就删除了。这是因为用户虽然会在一开始尝试使用大量的APP,…

    交互专题 201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