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舒适地带实现自我成长与提升

每周博文伊始,要么肆意描述一下身边的环境以及自己的心情状态,要么一时语塞,左顾右盼却不知如何言语;像此刻这样强烈的希望将最近忙于的各项事务全盘托出的状况好像不大常见。

比如?可以用“精心打磨”来形容的WireframeKit For Sketch(线框稿风格Sketch控件库)最近一两天应该可以上架了;Beforweb订制书签的样品也已收到,接下来可以制作一批,用于赠送友人和上架售卖,搭配着《触类旁通:多终端时代的触屏界面设计》一起也不坏;博客与公众号自不必说,近来开始帮助教会翻译释经短文的工作也越发成为一件日常事项。

另外,之前虽在朋友圈念叨过“连续摔碎两瓶新买的威士忌”这一离奇事件,却没有提到其中一瓶完整的碎在背包里,并将MacBook Pro彻底泡坏的状况。跟了自己五年的老伙计,本以为能在半年到一年之内寿终正寝,却未料到这结局。维修小哥碎碎念着“酒精虽然挥发的差不多了,主板闻着还挺香的”,也是挺扎心的。因实在不愿在现在这个时间点花费1.5W购买那样一款不伦不类的MBP,便收了一台2015款的二手Air,用起来倒也自在轻松。于是耽搁了一阵子的side project(s)也该继续。

在所有这些令人愉快的事情当中疲惫并滚打着,这像是某种健康有益的自我放逐,通过接连不断的非舒适状态达成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具完整性的身心舒适。

今天的正文便是关于怎样为自己营造非舒适状态并提升自我的话题,来自Julie Zhuo的“The Looking Glass”系列随笔,午后红茶一样的小文。

下面进入译文。

在非舒适地带实现自我成长与提升

人在自己的“非舒适地带”将能得到更快的成长。

不过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逐渐使自己的工作进入一种舒适稳定的状态,毕竟我们总会在自己所擅长的事情上越做越好,这是对的,时常更换职能或工作并非聪明的选择。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在这样一种舒适的状态下去寻找自己的非舒适地带,并投身其中以便提升自己呢?

我总会想到这个问题。说起来,我在这家公司(Facebook)已经呆了整整11年。按照硅谷的标准,我简直是个异类,像是那种生活在海洋深处的怪鱼,比如长着伶牙俐齿、头上顶着灯的那种。为什么会这样?我难道不会因为过于安逸而感到厌倦?我是否应该换个新环境来学习更多的东西,好像被旅行癖不断驱使的探索家那样一定要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我相信两件事:首先,是的,你在非舒适地带确实可以成长的更快。所以如果你的目标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么你确实需要避免自己进入安逸稳定的状态。但同时我也相信,无论你置身何处、正在做怎样的事情,那里永远有新东西值得你去发现和学习。回头看看我职业历程当中那些有所纠结的时刻,譬如会有“我感到有些厌倦,是不是该做些改变了?”这样想法的时候,通常是因为我不再感受到外界压力 - 我得到很好的评价,我不需要到处救火,人们都说我干的不错,继续加油,一类。

但这意味着我已经掌握了优秀设计与团队管理所需具备的一切能力了吗?大家对我赞赏有加,便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没人比我更胜任这份工作吗?

不,显然不,我从未产生过如此的妄想与错觉。

要在自己所熟悉的工作岗位当中寻求自我发展与成长,关键在于不断为自己设定新的挑战,始终让自己的表现超出他人的预期。是的,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必须迫使自己尽力而为。那些发明了新事物、创造了新纪录的人,或是任何做出了非凡之举的人,都经历过矢志不渝的自我推动。从字面定义上讲,“超出预期”意味着你必须去做他人不认为你会去做的那些事。要达成这样的目标,保持这样的状态,内在的强大驱动力是必不可少的。

怎样在稳定的环境中为自己保有一片非舒适地带?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向同事征询更多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是他人给予你的赠礼,却非他们的义务。如果你觉得自己收到的反馈还不足以帮助到你,那么最好主动征询更多。如果有人对你讲“干得很棒”,不妨追问一句“你觉得我怎样做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呢?”、“开评审会时我怎样才能把方案展示的更好呢?”或是“我应该在哪些方面做更多些?”等等。

寻找榜样

对于任何一种技能,谁是那个最值得你学习的人?通过观察榜样,你能非常有效的矫正自己的言行。每当我完成一次公开演讲,并且觉得自己在这件事上正变得越来越强时,我总会转念想到那些在我看来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的高手,然后顿时意识到自己要学的还有太多,心态也会随之变得谦逊下来。

硬性沟通

如果事情进展的不顺利,你能否直截了当的抛出问题进行讨论?你是否善于表达批评性的意见?你擅长面对并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吗?进行这些所谓的硬性沟通,就像是把自己推向非舒适地带的最前沿,同时还能很有效的将那些难以处理的情况摆到台面上,促进问题的解决。可以考虑和你的主管进行认真的硬性沟通,表达你希望接受更多挑战的心情,同时欢迎对方为你的个人成长提供必要的帮助。

设定执行目标,做些不曾尝试过的事情

有哪些事情是你一直想做,却又心怀恐惧的?召集一次讨论会?进行公开演讲?向上层决策人演示新想法?改良团队的工作流程?明确的告诉自己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自己要去做到,然后去做。最终你可能不会成功,但一定会在非舒适地带当中得到历练。四年前,当我为自己设定了“每周写博客”的目标时,我很害怕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看法。那之后的几个月里,每完成一篇博文,我都很害怕点击“发布”按钮。但后来我发现,自己在那一年里所学到的东西已经超过了过去两三年的总和。

改变环境

你可能尝试过以上几种方法却仍然感到不够,或是你当前的角色确实在局限着你的提升与突破。如果是这样的状况,那么在职能角色、团队或是就职公司这些方面做出改变可能是必要的了。在Facebook,如果员工在同一岗位或领域做了太久,我们会支持他尝试调换团队。改变环境,这有些像通过所谓的生活管理术来使自己保持在非舒适地带。如果你确实探索过其他方式,而你的内心仍然在引领你走这条道路,那么跟随内心便好。

彩蛋 from C7210

Beforweb订制书签的两款样品。半透明PVC,四色,双面哑光。Coming soon...

在非舒适地带实现自我成长与提升

在非舒适地带实现自我成长与提升

在非舒适地带实现自我成长与提升

本站原创编译文章,来自Be For Web
译者信息: C7210 - 交互设计师、UX热爱者、VR探索者、译者、猫奴、吉他手、鼓手,现就职于腾讯

原创文章,作者:Smiler李想,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amue.com/19617/

(0)
Smiler李想Smiler李想
上一篇 2017-05-24 09:21
下一篇 2017-05-24 10:26

相关推荐

  • 防止用户无意识犯错的6个实用方法

    #交互学堂##防呆设计#用户经常会从手头上的事情分心,提供建议,利用约束条件以及设计更灵活的方案能够防止无意识的差错产生。今天这篇译文讨论了6个防止用户无意识犯错的方法,专业干货收。

    2016-11-02
  • 搭档设计(Pair Design)是什么?

      作者:Chris Noessel & Suzy Thompson(翻译:Renano  审校:曼倩) 如果你想知道搭档设计是否适合你或者你的团队,那么了解它在交互设计项目流程中的典型模式会很有帮助。让我来给你描述下吧。 我把典…

    2016-10-26
  • 哪种性格的人能成为最好的设计师

    性格与你工作优秀与否有关吗?让我们来看下事实与证据吧。   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句话在应运于工作场所时再真实不过了。无论是爱交际的创意总监还是僵硬死板的会计师,我们对他们持有…

    2016-06-10
  • 熊先生做原型之初级原型设计流程

    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方式,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工作方式都是科学的、有效的。熊先生入职也有一段时间了,平时也浅薄地学习了一些书籍知识,自己总结了一个平时工作的流程,希望对在工作上摸不出头绪的小白们可以…

    2016-09-16
  • 原型交互设计入门,我该选哪个工具?

    交互设计是我们原型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如何快速掌握一个原型设计工具,尽快入门,高效地完成工作?这里选择了三款原型设计工具作对比,希望给想入门或者刚入门的童鞋提供一些参考。Axure - 知名而强大的原型设…

    2016-09-20
  • 推荐给UX新人几款实用的工具

    作为一名UX设计师,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技能:从用户研究到原型设计,到产品沟通,到产品成形。特别是作为UX新人,可能不知如何下手。这篇文章将介绍一些实用、易学的工具。希望对你的UX职业生涯有点帮助。 用户…

    2016-09-01
  • 如何利用数据可视化改善移动端的交互体验?来自华尔街日报、Bloomberg 等顶级新闻工作室的新媒体从业者们是这样思考的:

    手机地图  移动交互 数据可视化 移动大潮席卷了你我。 如何利用数据可视化改善移动端的交互体验?来自华尔街日报、Bloomberg 等顶级新闻工作室的新媒体从业者们是这样思考的。 本文的原 po 给几乎每个案例、工具都…

    2016-04-08
  • 【翻译】未来的用户体验模式:预期设计

    原文作者:Zack Rutherford Zack Rutherford是一名在Unpin的UX设计作者。 原文链接:UX Patterns of the Future: Anticipatory Design 预期设计是一种相当新的用户体验模式,寻求在一个平衡的情况下,完全移除用户…

    2016-01-27
  • 国外排名前20的UX/UI设计师推荐

    在UX/UI设计领域中,当下最不缺乏的当属日新月异的科技和创意百变的设计灵感。保持对设计行业的持续关注以及敏锐嗅觉,不仅是可以提高我们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能保持自身的行业竞争力。说了这么多,那应该具体怎么做…

    2016-09-23
  • 应对谷歌烧脑招聘面试题,看看你够聪明吗?

    谷歌每年收到大约2,000,000份申请,但它只雇用大约4,000人,比耶鲁和哈佛的录取率还低。很多人都被那些刁钻古怪的考试问题所难住。 网上流传的版本很多,甚至已经有些被神化的味道。但实际上总结起来,谷歌的考试题…

    译文 2016-05-17